羅建秋說道“是啊,更可怕的是現在竟然有百姓吞食我們的黃磷火柴自盡。已經出了好幾起命桉,連官府都盯上了我們,要不是唐道臺出面,恐怕我們早就再次被查封。”
清廷的官員們大都不懂現代工業,再加上洋人背后施壓,幾乎都會不分青紅皂白直接一棒子打死民族產業。
李諭明白了他們的處境“的確是要做技術上的革新。”
唐紹儀說“正是如此,設備現在已經有了,關鍵還是技術上達不到。如果李諭先生能解決技術問題,把安全性先提上去,我想剛才提到的其他困難都可以解決。”
李諭心中想了想當年的化學知識,然后說“我明白了,我隨你們去看看。”
“太好了”張新吾和羅劍秋非常興奮,“您要是不出手,恐怕整個中華大地再也找不到第二個能幫上忙的人了。”
張新吾曾經在天津北洋學堂讀過書,也學過西學。
但就像京師大學堂一樣,當年剛剛開設的大學基本就是承擔著西方國家小學的任務。并且大都更看重的外語和政法,對科學領域涉及很少。
張新吾屬于熱血青年,雖然對化學根本不懂多少,也壓根沒聽過“同素異形體”,但是憑著心中一股勁也要干。即便明知洋人的火柴更好,但就是要做自己的民族產品去和他們競爭
清末民初這種人并不少見,而且張新吾從事的又是比較有意義的化學工業,無論如何李諭也應該幫他一把。
李諭同唐紹儀一起找到管學大臣張百熙。
唐紹儀的天津海關道只有四品的官秩,但是從誕生起,海關道就是超級實權部門,他們管理大清海關稅賦,實際上的地位僅次于地方封疆大吏。
所以唐紹儀一出馬,張百熙也就沒什么好說的。
張百熙語重心長對李諭道“沒想到甫一開學,你就需要承擔如此重要的任務。我知道洋人的東西并不好研究,但是你不一樣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當年李中堂都做不好的事。如若可以順利完成,我一定代表大學堂對你嘉賞”
李諭鄭重說“我一定不負大學堂之名。”
在李諭曾經生活的時代,他身上的光環更多是北大賦予他。如今有機會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提振早期北大的名望,肯定是不遺余力,沒什么好說的。
唐紹儀守著海關道這么個大肥缺,雖然并不貪,但也很有錢。四人拿著唐紹儀買的京津火車上等車廂票前往天津。
來到天津自來火局時的,李諭看到旁邊還掛著一個新牌子“丹鳳火柴公司”。
不用說,肯定就是張新吾他們創立的新公司名字。
里面除了許多男工,張新吾還雇傭了一些女工做火柴盒的表湖工作。
這個年代能招收女工的廠子太少了,也算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許多底層勞苦人民的就業問題。
廠子里的設備確實比較老,但是現在的火柴工藝除了旋片、切梗、排梗和卸梗幾個工序采用機器外,其他的如鋸木、曬梗、運梗、沾油、沾藥、烘干、湖盒、裝盒、包封裝箱等都是手工。
所以設備的生產壓力并不大,舊點也可以用。
張新吾還專門做了個實驗室,燒瓶、容器一應俱全,只不過還不太會用。
李諭大體轉了一圈,然后問了問就明白了,現在火柴廠采用的確是西方早就淘汰的70年前的白磷火柴生產工藝。
這種火柴生產使用起來倒是方便,火柴頭里就有白磷,隨便一擦就能著火,根本不用像后世的安全火柴那樣還需要在摩擦層上打著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