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呀
天津占了港口近的便宜,收到海外郵件的速度也最快。
這天傅增湘又找到李諭,“托唐紹儀道臺的委托,從港口恰巧看到一個你的海外包裹,截下來專門拿來。”
李諭看了看發貨地址,是從斯德哥爾摩寄過來,打開后,里面是厚厚的二十幾本第二版分形與混沌。
這些書漂洋過海,運費都要比書本身高不少,所以列夫勒干脆一次性盡可能多寄了些。
傅增湘看到包裹中竟然是書籍,好奇道“這就是先生震驚西洋的學術著作”
李諭說“是我寫的。”
傅增湘說“我可是個超級書癡,能不能用一本古籍與先生換取一本”
李諭知道他是個大藏書家,笑道“我送先生一本就是。”
傅增湘搖搖頭“在我們藏書圈里,相互饋贈交換是常有的事,我怎么能白拿先生的書,更何況又是一本揚我國人精神的書。”
李諭說“只可惜此書是英文版,要不回頭我找書社刊印一批版給你。”
傅增湘說“沒有關系實話說,一來我的雙鑒樓中目前尚無外文原版書籍;二來即便是版本,我也根本看不懂。”
“說的也是,”李諭取出一本書送給他,“那就直接給你英文原版吧。”
傅增湘接過書,反正也看不懂內容,所以并不著急翻閱,而是看起了書籍本身,他說道“好奇怪,這本書的書嵴竟如此薄,似乎并沒有線。”
李諭說“這是西方最新的膠裝技術,不需要線就可以成冊。”
“如此神奇”
傅增湘越把玩越愛不釋手,恨不得拆開書嵴看看到底是怎么裝訂起來的。
李諭對膠裝書當然早就司空見慣。
不過確實現在不管中外,絕大部分的書籍都是通過線裝的方式,而非后世的膠裝。
如今書籍比后世昂貴的一大原因也在于此。膠裝可以使用大規模流水線,但線裝的速度就要慢多了,成本也要高許多。
八年前膠裝技術才剛剛誕生,直到三十年后才開始大規模推廣。
但瑞典皇家科學院作為科研機構,顯然對新興技術更感興趣,所以特意囑咐出版社采用了膠裝方式。
只不過此時的膠裝書,價格依然還沒有那么便宜。而且檔次感上也稍弱于線裝書。
新技術的推廣總歸也是需要時間嘛
傅增湘感覺淘到了寶“回去一定要同書友好好鑒賞一番”
過了幾天,沒想到傅增湘果然又來找到了李諭,他手里拿著一本古籍“這是冊宋刻本史記殘本,禮尚往來,送給先生。”
李諭知道宋刻本的價值,在藏書界幾乎是金字塔尖的存在。搖手道“太貴重了相差一千年的歷史,你這已經不是禮尚往來了。”
傅增湘卻說“非也我那些朋友都知道我喜新厭舊,有了好書手里沒錢只好拿舊書換,而且我并不認為先生書的價值低。如果老是想著這些老舊的書,而沒有新思想、新書籍面世,恐怕這些珍本、善本也保不住。先生作為國之棟梁,用此書換取先生先進的科學學問并沒有任何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