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第一百四十章女狐
這次勸業博覽會,滿打滿算,中國置辦物品前來參展的僅有江蘇、湖北、湖南、山東、四川、福建六省,但一路看下來展品多為古董。
甚至湖北的展品里還有漢代的瓦當、唐代的經幢。
張謇有點看不下去“這些東西更應該擺在博物館里,為什么要來勸業博覽會”
然后又看了看六省的展品,竟然有很多是重復的,無奈地嘆了口氣。
張謇最了解的還是農業館的展品,但他還是不無遺憾地說“可惜我們南通的鹽與棉沒能參展,不然也不弱于各國。”
當然農業器具確實人家的更好,張謇于是下單訂購了一批犁耙之類的農業器具。
這邊逛完,最吸引眼球的當然是工業館。
工業館今天甚至搞了個“燈光秀”,一瞬間同時點亮了上千盞電燈。
搞得全場人一陣沸騰。
后世的人聽起來似乎沒什么大不了,但擱在二十世紀初,真的是不得了的工業成果。
張謇非常贊嘆“我在整個南通加起來也沒有見過這么多電燈,竟然可以同時點亮,需要多么大的能量”
李諭倒是并不驚訝,日本這次明顯是在模彷歐美的博覽會,同時點亮電燈是學了十年前的芝加哥博覽會。
當年特斯拉利用交流電讓整個會場的燈同時亮起,直接讓自己的交流電贏下了與愛迪生直流電的“電流大戰”,名留青史。
雖然最亮堂,但工業館里壓根沒有中國展品的展位,范熙壬和何育杰只好拉了個小板凳擺上了李諭做的小差速器。
去年紐約已經辦了第三屆車展,不過日本也沒多少汽車,僅有的一些也是進口自歐美。
很快就有人對這個小玩意起了興趣,一位日本人走過來,端詳起來“這是差速器”
范熙壬是懂日語的,但日本人提到“差速器”時卻用的是英文。
反正日語就是這樣,對外來詞匯的接受能力較弱,很多時候都是只能采取拿來主義。
范熙壬不太懂機械的專業詞匯,沒有聽明白這句“jaaneseengish”,只得叫過來了李諭。
日本人又問道“這是誰做的”
范熙壬道“遠在天邊近在眼前,正是眼前的李諭。”
日本人訝道“李諭我聽過你,去年我在美國的時候很多新聞也有提到。”
李諭著實想不到在通信如此落后的時代,竟然美國和日本都有人知道自己了。
日本人說“我叫吉田真太郎,剛在美國的汽車展會買回一些零部件準備組裝一臺汽車,今天閑來無事游覽勸業博覽會,實在想不到竟然有中國人可以自己造出來轉向系統。”
日本有史以來第一臺自己的汽車就是幾年后由吉田真太郎和自己的工程師用美國買來的汽車零部件組裝出來。
不過即便只是組裝,吉田真太郎和工程師也花了四五年時間才搞明白。
日本的汽車產業在后世知名度太高了,李諭自然有所了解,但這時候的日本汽車真的乏善可陳,就目前的時間點。甚至可以說和清末民初的中國沒有太大差別。可惜的是清廷壓根沒有人對汽車行業的重要性有什么認識。
李諭說“也沒有什么特別困難的,不過是個差速器。”
他說的是事實,汽車是工業結晶,差速器只是其中的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
吉田真太郎研究了半天,不住嘖嘖稱奇“原來一個小小的轉向系統就如此復雜放眼整個日本,恐怕也找不出一個工程師懂如此精深的機械學。”
講真,最近一直用看書追更,換源切換,朗讀音色多,安卓蘋果均可。
吉田真太郎本身并不擅長機械學,靠的也是買買買,轉而又說“我能不能從你這收購此專利”
“收購”李諭說,“恐怕不可以,況且也根本沒有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