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第一百四十一章神秘的女子
雖然在博覽會賺了100日元,不過李諭也是有東西要買的。
轉了一圈,買下了一副精度較高的作圖儀器還有幾個打字機。
作圖工具自然就是尺子、圓規等;打字機買了好幾個是因為英文、法文、德文各買了一個。
現在的打字機都是簡單的機械機構,只能進行表音文字的輸入。
作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成規模使用的筆意文字,真正的輸入要繼續苦撐到數字時代才行。
雖然十來年后有人發明了打字機,不過見過實物就知道,那東西竟然是在一個兩千多字的大鉛板上找字。根本不能稱之為“打字機”,叫做“撿字機”更合適。
速度甚至遠遠趕不上手寫快
所以很多人想要廢除漢字,或者用一套拉丁字母代替漢字,因為他們覺得太“落后”了。
甚至旁邊韓文都有了打字機。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韓國文字雖然看著像方塊字,其實就是一種特殊的表音文字,有24個字母。
但其實麻煩的也不僅僅是。
日文就是表意的漢字和表音的假名混用,后來出現的日文打字機的復雜程度和一樣,都是在一張大字表上找字的“撿字機”,忒費事。
而日語終歸不是全部使用漢字,他們曾經一度想要徹底去除漢字。
明治時期便嘗試過不用漢字,通篇假名,但很快就發現根本無法,沒幾年就改回去了。
所以說嘛,日本人也好不到哪去,而部分國人當時偏激地想要廢除漢字絕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就連人家美國漢學之父衛三畏都親口說過“一旦廢止漢字,中國將不復存在。”
外國人都能看明白這個問題。
當然也是真有天才設計師,林語堂后來就設計了一種打字機,可以打8000多漢字,使用的也是純機械結構。
沒有聯想、沒有字庫,有點類似于早期的智能abc輸入法可能知道這個輸入法的人都不多了。
只不過這種打字機的機械機構太過復雜,以當時的技術水平,實在是難以量產,即便林語堂為此花光積蓄,一共投入12萬美元,也沒能真正造福國人。
太過精巧的結構實在無法流水線生產。
李諭買這些打字機其實也就回去錄入一下外文而已。
畢竟想在國內買到打字機不容易,好不容易在博覽會見到,一并買了得了。
日本國土不大,本州島上的幾大城市已經建設了鐵路連接。
此日,李諭與貢王一行人乘坐火車前往橫濱。
火車開動后不久,貢王訝道“不知為什么,總感覺乘坐日本國的火車有點不一樣。”
一旁的那彥圖之子祺承武正在吃沙琪瑪,隨口說“能有什么不一樣,不都是火車”
李諭在旁邊說“貢王感覺沒有錯,日本國的火車速度比較慢。”
肅親王兒子憲章感覺不可能“日本國比我們強,怎么可能建造的火車比我們還要慢”
李諭指了指外面“你們看看鐵軌就知道了。”
幾人探出頭,看了會說“也是兩條鐵軌,和我在國內見的一樣。”
“我是說軌距,就是兩條鐵軌之間的距離。”李諭補充道。
“好像有點窄”貢王終于看出了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