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概率。”李諭解釋了一下。
“好吧,”梁啟超也沒學過數學,“先生是西學大才,試試就試試。”
李諭問“先生可知道貝子現在何處”
梁啟超無論如何也是目前日本保皇派的老大,眼線很多,“按早上的說法,貝子應當在富士山游玩。”
好嘛,還真會挑地方。
李諭說“好吧,等貝子回來,我就與他聊一聊。”
梁啟超抱拳道“靜候佳音。”
告別梁啟超后,李諭感覺找公使館寄信是沒戲了,只好忍痛找郵局拍電報,好在李諭現在有點小積蓄,不然幾百兩發封電報真的是能心疼死。
由于內容很長,電報員發出電報也用了不少時間。但正好東京所在的東九區與德國的東一區有八個小時時差,不會耽擱太多正式工作時間。
當哥根廷的電報房收到這封遙遠的電報后,立刻拿給了希爾伯特教授。
希爾伯特看到是李諭發來,驚訝道“怎么這么快”
然后再一看內容,好家伙,竟然一口氣給出了20個黎曼函數的解,都可以當數學系的研究生論文了。
這個時代對于計算能力還是相當推崇的。
只不過他們不知道李諭的計算能力來自集成電路
當然話說回來,即便是二十一世紀,對于超級計算機的計算能力同樣很看重,甚至是一種國力象征。
“冬冬冬”
敲門聲響起,希爾伯特道“請進。哦,原來是閔可夫斯基教授。”
閔可夫斯基進門說“剛才我看到電報房拿了一疊論文找你,是好東西嗎”
閔可夫斯基去年剛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來到哥廷根大學,正是希爾伯特邀請的他。
希爾伯特把稿件遞過去“是李諭發來的。”
“寫了分形與混沌的李諭”閔可夫斯基問道。
希爾伯特點點頭“沒錯,就是他。前幾天我給他發了封電報,希望他寫個數學小稿件,沒想到他一口氣直接給我寄過來二十個黎曼函數的解。”
“二十個”閔可夫斯基訝道,“這是何其驚人的計算能力”
希爾伯特說“我也沒想到會這么多,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見過一個解。”
閔可夫斯基立刻翻閱稿件“前文提到的計算過程看不出問題,至于結果,正好可以找學生們一起驗證一下。”
希爾伯特同意道“驗證要比計算簡單多了,不過想來也要花點時間。”
希爾伯特是數學系教授,學生有的是,當天布置的作業竟然就是驗證這些解,而且為了確保萬無一失,他還讓學生們交叉驗證,每人分到兩到三個解。
這樣效率就很高了,很快結果就遞了上來所有解都完全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