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紛紛鼓掌。
之后,他又帶領大家參觀了一下新校舍,面積也不大。
現在國內沒什么高樓,最多就是兩層,李諭估摸著每一屆學生也就能容納四五十人。
所以說北洋大學堂目前規模還是很小的,但學生素質的確不低。
這一點上就有點像美國的精英教育模式。
北洋大學堂的招生也比較廣,上文提到的“欽字第壹號”文憑獲得者王寵惠就是一名香港考生。
參觀期間,嚴范孫還為李諭介紹了一人“李諭先生,這位是張壽春先生,字伯苓,是津門熱衷教育的名流。”
原來是張伯苓,他是南開教育體系的開創者,后來與嚴范孫一起創辦了南開大學。
李諭同他握手道“幸會幸會。”
張伯苓說“我對李諭先生久仰大名,之前您為天津洋火局解決技術上的天大難題,范孫可是給我大吹特吹了數日。”
李諭笑道“也不是什么天大的技術難題。”
張伯苓道“那怎么會要是沒有你,天津洋火局恐怕到現在還辦不起來。”
李諭說“如果可以幫助民族企業,我肯定竭盡所能。”
張伯苓贊道“先生高義正好我尚有一事要求助于先生。”
李諭說“但講無妨。”
張伯苓說“如今在下正準備開設中學堂,好為大學堂輸送最優秀之人才。聽聞先生曾經在北洋中編撰過一套數理講義,深入淺出,是入門數理科學的絕佳教材。您是知道的,現在想找一本好的教科書,尤其是科學方面的教科書何其難,不知可否從先生那得到此講義我可以為此付費。”
李諭直接說“我還以為什么事,談何付費都說了如果能幫得上忙,我會竭盡所能,送給先生便可。也算是為教育事業貢獻一點綿薄的力量。”
張伯苓喜道“多謝先生。”
現在張伯苓和嚴范孫正在開辦的中學叫做私立中學堂。
在不久后,他就會在天津城區南部的開洼地民間稱為“南開”建立新校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南開中學堂。
天津的南開區就是因此得名。
“南開”是張伯苓的一個教育體系,不僅僅有最知名的南開大學,還包括南開中學、第二南開中學、重慶南開中學、南開大學附屬中學、南開大學附屬小學、南開小學、蜀光中學等等。
南開中學在天津可是非常厲害的,張伯苓的辦學理念特別先進。
南開中學一直以新穎的西式教育、嚴格的教學管理而出名,雖然辦學之初融資不易,但張伯苓從來不吝嗇于購買教學儀器。
后來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尹利奧到南開參觀時,就深為贊嘆“即使美國的中學,能有像南開這樣的實驗儀器者,也不多見。”
很多權貴、名流也都放心把孩子送到南開中學梁啟超、馮玉祥、段祺瑞、袁世凱、黃興、胡適、葉圣陶、張自忠、鄒韜奮、陶行知等連東南亞的華僑也慕名而來。
即便到了現代,南開中學在天津也是首屈一指級別的高中。
難得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