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第一百五十八章出版巨子
早上,天剛蒙蒙亮就聽見外面傳來了早點攤的叫賣聲,李諭是睡在二樓,打開窗戶看去,路上已經有了不少人。
李叔同叫住一個挑著扁擔的小販,“給我來兩碗餛飩。”
“好著哩。”小販把扁擔放下,從后面的箱子里盛出了兩碗餛飩。
這種扁擔叫做駱駝擔,兩邊很高,是從蘇州那邊傳來。
李叔同端著餛飩來到李諭房間,“先生,嘗嘗這個,別看不起眼,老李頭的餛飩在附近可是一絕。”
李諭笑道“我曾經寫過分形與混沌一書,但這一年來還真是頭一次吃餛飩。”
李叔同說“你的混沌我不懂,只能吃個餛飩。”
吃完早飯,兩人又來到了南洋公學找到蔡元培,蔡元培此時正在看李諭寫的數理入門講義,不住稱贊“深入淺出,理論扎實,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書”然后看向李諭,“先生其他的論文我看不懂,但是從你寫的這本入門的數理講義來說,簡直是精彩絕倫。”
這本講義也是李諭在北洋武備速成學堂花了一個多月的心血,作為入門書籍,確實不錯了,而且里面還有一些圖與表,算是比較形象。關鍵他直接使用了新式的數學符號,正兒八經與國際接軌。
李諭說“如果先生用得上,它的價值才能更加體現。”
蔡元培道“我當然會用到它,但我想有個人更能發揮它的作用。”
李諭問道“除了蔡教習,還能有誰”
蔡元培說“此人與我是同科進士,名叫張元濟,如今是商務印書館編譯所長。”
李諭當然知道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對于商務印書館的貢獻可太大了。
李諭說“蔡教習的意思莫非是讓商務印書館刊印此書”
“正是”蔡元培說,“我這位同科也是心懷救國之人,如今各地新式學堂成立,卻苦于沒有教材,他正憂愁此事,如果看到這本書,恐怕會高興得合不攏嘴。”
商務印書館如今剛創立六年,的確正準備著手編撰教材。而且這基本上是早期商務印書館最賺錢的一項業務,幾乎就是靠著它迅速壯大。
張元濟也算是有眼光,畢竟這時候中國最缺的書就是教科書,市場需求大到沒邊。
李諭感覺也的確只有張元濟的商務印書館才能發揮此書的作用,欣然同意“如果真能助力教育,再好不過”
蔡元培站起身,“走,我們一起去”
后世商務印書館的書基本上所有人都看過,單單一本新華字典就是多少人的童年記憶。
蔡元培在路上說“筱齋張元濟字于戊戌變法期間還得到過當今圣上的召見,當初便進言興辦新式學堂、培養各種人才和注重翻譯。”
李諭說“好在變法雖然未成,新式學堂終歸是開始興建。”
張元濟是進士,進了翰林院,受到光緒帝接見很正常。
蔡元培說“筱齋也曾在南洋公學任職,當時主要做的是譯書,而且他的觀點非常令我欣賞,他不再關注于過往重視的兵書,而是將譯書的選題重心轉移到了社科書籍。”
“有道理,單純的軍事書籍有些對我們的確并沒有太大的指導意義,畢竟基礎不一樣。”李諭說。
“先生所言極是,那時候譯書大都比較有盲目性,”蔡元培繼續說,“其實筱齋已經有機會做公學總辦,不過卻毅然進入了印書館。但我投身教育,他則選擇出版一路,殊途同歸,都是一心為國。”
李諭說“出版與教育的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李諭對張元濟也是相當佩服的,一來讀書好,能考上進士,二來做的事業也大,關鍵還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蔡元培說“其實說起來,南洋公學的特科也是筱齋創立,他對于教育的理解不在我之下。”
李諭笑道“蔡教習過謙了。”
蔡元培說“并沒有,筱齋已經做了很多事,嚴復先生的天演論你應該有聽過吧”
李諭說“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