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第一百六十四章名字一改留青史
現在武昌一共有五所高等小學堂,分為東、西、南、北、中五路,統稱為“五路高等小學堂”,每一所學堂招收100名學生左右。
華世芳帶著李諭來到了一所西路高等小學堂。
既然是叫做“高等小學堂”,招收的學生也就不是七八歲的孩子,一般都是受過私塾教育的十多歲孩子。
但考慮到很多受過良好私塾的孩子家境往往比較殷實,不見得會同意孩子來上新式小學堂。所以學堂的招生條件會適當放寬,因而這些高等小學堂總體的入學條件是能背誦經書一兩部,粗通文理,年齡在十一歲至十四歲之間。
簡單一點可以暫且理解為初中,只不過學習內容卻又趕不上后世初中而已。
武漢屬于二十世紀初中國比較西化的幾座城市,畢竟漢口租界位列三大租界之一,與天津租界、上海租界齊名,但現在聽來當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
既然西化相對深,新式小學的影響自然也就大,各所新式小學校都有許多學生主動報考。
畢竟天天隔江就能看到租界里的高樓大廈,江面上又時不時過來幾艘大輪船,這就是直接在眼前的沖擊。
至于更直接的因素,則是新式小學堂給的條件也很不錯。
華世芳在武昌教育界如今也是個能“刷臉”的人,人家好歹是在總督張之洞麾下最好的自強學堂當過那么久的數學教習,各地學堂都認識這位華大人。
武昌的學校也真是挺想把華世芳挖過去,只不過現在的人重土情節很重,華世芳不久后就會回到江蘇,在江蘇的兩所學校教授數學,而且兩年后還當了上海南洋公學的總教習。
到了西路高等小學堂后,李諭看到有幾個家長帶著孩子正好來報名。
雖然時間上看起來很奇怪,其實真沒啥,因為現在的新式學堂動不動就會有人來半路報名,并沒有后世嚴格的九月開學之類的規定。
新式學堂的管理還是比較寬松的。
由于過來的學生基礎都差不多,分班很好分,有的班級里學生差上三歲也是正常。
關鍵新式學堂的學費并不高,就像之前北京的崇實學堂,一年學費只有一兩多銀子。
甚至很多高等小學堂為了招生,不僅不收學費,如果學習好,還會發銀子,可以理解為獎學金。
此時幾位家長正互相聊著
“聽你口音,不是武昌的”
“是吶,我是從德安府今孝感來的。聽說這邊學校好,孩子有點笨,我看考秀才是不指望了,不如來上新學堂,說不定能混出個名堂。”
“您這孩子看著挺機靈嘛我那娃就不行,換了三家私塾,實在是調皮,私塾不想要了。平日里鄉親都拿洋大人嚇唬他,我覺得到了新學堂起碼能聽話。”
“你們孩子起碼讀過幾年書,我家孩子就比不得,也沒讀過多少書,但我也知道讀書有出息啊。現在聽說新學堂不收學費,又管吃住,哪里再找這種好事”
“那你最好讓孩子好好學習,每年聽說還能領七八兩銀子。”
“娃啊,你聽到了嗎好好讀書就有銀子”
“我看你們家娃都這么大了,我這娃娃才剛剛十一歲。”
“那有啥,到時候得個功名差幾十歲不也一樣”
反正送來孩子的家庭有著各種各樣的理由,只不過李諭一眼掃過去,卻看不到女孩子,此種觀念還是不太好改變。
報名處的接待是個三十來歲的洋人,看樣子是個傳教士。
現在京師大學堂師范館等學校的學生還沒有畢業,基本上各地興建的學堂都會請一些洋人過來當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