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晚清的亂世理工男第兩百零二章化險為夷
榮慶氣勢洶洶就走了。
雖然榮慶也位列“旗下三才子”之一,但他是個非常保守的人,和另一名管學大臣張百熙截然不同。
榮慶召集了另外幾位大學堂的高層,頗為憤慨地說出了李諭剪去辮子的行徑,最后下結論說“此等枉顧傳統、忤逆國體之事,實難原諒,不開除之無以正綱紀”
丁韙良愕然,他還沒來得及見到李諭,怎么管學大臣就要開除他,理由僅僅是剪發,在他看來根本無法接受。于是據理力爭道“管學大臣,請聽我一言,李諭才情甚高,又獲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以及美國天文學會會員殊榮,極為難得。大人可以想象,如果想要融入世界的學術領域,剪辮應當通融。”
榮慶知道丁韙良肯定會袒護李諭,因為他自己就是美國人,李諭又是在美國剪去的辮子。
但丁韙良的官階也不低,榮慶只好反問一句“難道不剪辮子就不能做學問”
中學副總教習辜鴻銘也站在榮慶這一邊,他說道“辮子自然不可以剪去,這是中國人的傳統,如果失去傳統,則國將不國。”
譯學館總辦嚴復聽了辜鴻銘的話,卻搖了搖頭,說“我們不該小事化大。李諭畢竟是我校最優秀的一名學生,他這一年多來的成果你們都看在眼里,難道忍心將其開除”
辜鴻銘說“沒了李諭,我們往后還有其他同樣有才的人,總不成離了他就不行。”
中學總教習吳汝綸捋了捋胡子,說“如果只是在經學一道,這句話說得通。但西學人才我們太缺,或許可以學習孔夫子,因材施教。”
嚴復贊成道“吳總教習所言極是,這才是一個大學堂該有的樣子。”
譯學館副總辦林紓說“各位想必都曾見過外國人,尤其身旁的日本國人,他們也在傳統與西方兩條路上走得很清晰,可以看得出,即便再努力學習西方,有些東西也丟不掉。所以辮子剪或者不剪,都不會影響大局。”
榮慶卻大搖其頭“什么都可以丟,唯獨辮子不可丟”
榮慶不是滿人,但卻是蒙古正黃旗的,和滿清皇族們走得很近。除了他以外,在場的則都是漢人,榮慶明顯感覺到了一些隱隱的敵意,他轉而對管學大臣張百熙說“張大人,您怎么看”
張百熙說“我曾親授李諭獎章,深知他對我大學堂功勞不可謂不大,就算有過失,也是功大于過。如果只因這件事就將其開除,恐會引起其他學生不滿。況且我也聽聞南方諸西學堂學生不少剪去發辮,但他們同樣并未忘記咱們的仁義禮智信。”
榮慶冷哼道“張大人的意思是說,剪發并不是什么大事”
張百熙沒有正面回答他,而是說道“我們大學堂從設立之初,就彷照自日本國,各項制度也向日本學習。不少日本人因辮子一事嘲弄我們的學生,如果想要真正學習先進的制度,我想大學堂應當作為試點,更加全方位地與日本乃至歐洲國家接軌。”
“總之,張大人也不認為應當開除李諭”榮慶直接問道。
張百熙直截了當回道“不應。”
在場的人里,只有他和辜鴻銘不同意李諭剪辮子,勢單力薄,榮慶知道說不過他們,竟然直接就去找太后了。
在他眼里,剪辮子絕非等閑小事。
西苑。
慈禧正在和裕德齡學習西方禮儀,她準備此后定期與各國的大使夫人們一起喝茶聊天,彰顯自己一國之主的姿態,也順便了解一下時事、修復一下和洋人之間的關系。
慈禧對裕德齡說“洋人的禮儀看著比咱們還是簡單許多。還有,我聽說洋人的貴婦人都束腰”
裕德齡說“回老佛爺,是這樣的,有些年輕的小姐甚至因此喘不上氣。”
慈禧說“看來洋人口口聲聲說文明,也沒好到哪里去嗎。咱們纏足,她們束腰。”
慈禧其實也反對纏足,滿族一直以來都沒這個傳統。
說話間,李蓮英走進來,對慈禧說“老佛爺,榮慶榮大人求見。”
慈禧說“讓他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