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斯盛兩年后就會幾乎散盡家財去修建浦東中學,這所學校流傳了下來,還出了不少名人,就比如蔣校長的兩位兒子蔣經國和蔣緯國。
李諭說“雖然不敢說能不能媲美洋人,但總歸不可能比他們差。”
“好”楊斯盛說,“有帝師這句話,更讓我放心別管多難的項目,我都會用最好的質量為你完成。”
李諭攤開一張平面圖“這塊地并不算大,僅有二十來畝。我的想法是建三棟樓,成凹字形排列,為了增加建筑面積,盡可能建得高一些,至少四層。”
這在后世是個非常稀松平常的條件,不過楊斯盛聽后卻有點犯難,沉思一會兒問道“帝師的這塊地在何處”
李諭說“靜安寺西邊。”
楊斯盛經過大半輩子的營造生涯,對上海的地質算是比較了解,說道“那塊地的條件應該說得過去,但如此高的屋舍我并沒有做過,不知道磚石撐不撐得住。”
鋼筋混凝土已經在美國開始使用,但國內現在還真沒有。
于是李諭說“可以使用洋灰配合砂石以及鋼筋,把鋼筋置于樓板靠下的位置,承受拉應力;混凝土抗壓,放在樓板上部。”
楊斯盛問道“我不太明白,什么力”
李諭拿出一張紙,給他解釋了解釋鋼筋抗拉以及混凝土抗壓,然后樓板中部受力后凹陷就會出現的下部邊長,也就是受拉;上部變短而受壓的模型。
都是結構力學中最基本的東西,楊斯盛即便不懂力學,但是李諭這么一畫圖,很快也曉得了他的意思。
“如果真能如帝師所言,或許還真行得通。”楊斯盛說。
李諭笑道“當然行得通。”
歷史上,兩年后楊斯盛也會自己琢磨出這個道理,李諭算是提前給他說一下。
其實完全可以建得再高一些,不過李諭知道他們也沒有太多經驗,太高的話不太敢建造。
楊斯盛拿著筆,在空中筆畫來筆畫去,然后又不斷看向地圖,許久后說“我心中有數了,帝師放心,一定可以為你順利完成”
李諭說“需要多少銀子就直說,我會先預付一半。”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鋼筋混凝土建筑看來要在他們的手里誕生了。
也能為此后繼續建造面積更大的中小學以及大學堂積累點經驗。
楊斯盛說“還請先生再帶我去地塊看一下。”
到了靜安寺西后,楊斯盛還叫上了自己的徒弟,顧蘭洲。
顧蘭洲同樣是浦東人,如今他也成立了一家營造廠。
此后他建造了怡和洋行大樓、外灘英國領事館、南京英國領事館,北京英國公使館、上海太古洋行大樓等三十多項大工程。
除此以外,顧蘭洲對極有上海風味的石庫門建筑也頗有貢獻。在上海建造了差不多2000幢,如今我們看到的“蘭”字當頭,如蘭惠里、蘭興里、蘭益里、蘭亭里、蘭閘里等,都是顧蘭洲的手筆。
兩人實地踏勘后,感覺是塊好地方,楊斯盛說“帝師真會選,此地輻射租界與近郊,實在是辦學的好地方。”
顧蘭洲說“施工難度也沒有想象中大,我看哈同先生要建的花園就在不遠處,此后還能有個照應。”
哈同的哈同花園負責營造的建筑公司也是個上海的承包商,叫做王松云。他不僅建造了哈同花園,匯中飯店即和平飯店前身也是由他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