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煜希差不多也跑完了初期的流程。
但是和之前一樣,等租界工部局審批通過拿到正式合同和地契起碼還要過一個月以上。
好在李諭之前買的地已經有了正式合同,李諭繳納了剩余的8775兩銀子,這塊地就算是他的了。
現在可以找個建筑公司進行實驗室的建造。
建筑商在舊上海被稱為“營造商”。
找他們的話,通過人脈較廣的傳媒界人士最好,申報記者史量才為李諭推薦了一個叫做楊斯盛的人。
上海近代建筑史上第一家國人自營的營造廠楊瑞泰營造廠就是由他創建。
楊斯盛是川沙人,即此后的浦東人。
他以及他的徒弟們也就是上海灘建筑史上赫赫有名的川沙幫。
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的外灘建筑群,三分之二以上由他們承建,歷史上曾有“浦東人造了半個上海城”之說。
中國這個基建狂魔基因似乎從很早就埋下了萌芽。
十來年前,清政府準備在上海修建海關大樓,設計師是英國人。這個沒啥好說的,其實一直到后世,建筑設計方面尤其是理念設計方面還是歐洲最強,牽涉的不單純是建筑學,還有美學、藝術之類的,確實是歐洲人的傳統強項。雖然不少僅僅是他們文化上的審美觀,不過藝術界這么多年了,話語權幾乎一直在歐洲人手里,連老美都奪不過來。
設計好后,如何建造成了個大難題,眾所周知,上海的地質條件并不好,土質松軟、地下水又多,所以上海建房子歷來造價高的同時難度還很大。
可以說上海這座城市就是拿真金白銀一點點堆疊出來的,不適合做地基的軟土地層實在是太多了,只能是用各種燒錢的方式處理。
后世可以用機械做密集且伸入地下的樁基或者改良土質的方法,但這些辦法要么很花錢,要么需要用到現代工程機械。而在二十世紀初,工程機械并不多,連個挖掘機都沒有,所以遇到的難題要多得多。
當時清廷選擇的是意大利的一個營造商,不過意大利人卻因為地下水的問題導致無法施工。
楊斯盛知道這是個機會,況且代表自家主權的海關豈能讓外國人造如此實在臉上無光,于是他決定“不惜傾家蕩產,也要和外國人爭個高低。”
意大利人自己也實在沒辦法了,于是便讓楊斯盛接了標。
沒想到這活還真讓楊斯盛搞成了,海關大樓成了上海灘的標志性建筑,楊斯盛直接打出口碑,此后生意蒸蒸日上,迅速崛起成為了滬上巨富、大營造商。
楊斯盛業已成名,有了錢也想搞教育,尤其想幫助一下故鄉,也就是如今浦東地區的發展。
當他知道李諭的名號時,立刻欣然前來。
“帝師大人,老朽有禮了”楊斯盛進門后就要給李諭行禮。
李諭連忙扶住他“老先生不必客氣,當我是個尋常人便是。”
楊斯盛卻說“您可不是一般人,不僅是當朝帝師,還能懂這么多洋人的學問,不簡單,不簡單啊”
李諭笑道“只靠我自己還遠遠不夠,所以才有建造學校以及研究室的想法。”
楊斯盛說“如果是建造學校,老朽即便是不收您的銀子也要干”
“這可使不得,”李諭說,“并不是什么小工程。”
楊斯盛說“我幼年失學,沒有讀過書,深感只有讀書才有前途,我自己也有意在川沙建造學校。如今聽聞帝師要建造能夠媲美洋人的學堂,實在讓老朽不勝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