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美幼童先修班后世演變多年就是今天廣東省實驗中學,放在全廣東也是拔尖的中學。
當年詹天佑作為第一批留美幼童就曾經在這里學習過一段時間。
留美幼童前后一共四批120人,第一批幾乎可以說是最成功的,因為學習時間相對較長,進入美國名校的也最多。
當時美國對中國這些留學生態度相當好,有22人進入了美國私立大學中非常難進的耶魯大學,還有8人進入了麻省理工學院,3人進入了哥倫比亞大學,1人進入哈佛大學。
都是美國赫赫有名的大學,能給這么多名額,也能看出來美國教育界對這件事非常歡迎,甚至堪稱友好。
只不過這項非常有意義的留學舉動,卻被清廷在1881年叫停,并且強行將所有留學幼童召回。
從1872年算起,連十年都不到,當初的計劃是要在美國學習并且游歷十五年的,如此短的時間,最終只有詹天佑等兩人完成了學業拿到正式的大學學位。
很難想象如果所有人都順利完成學業會怎樣,即便是無法對大勢有過多影響,至少會是幾十朵漂亮的浪花。
至于召回的原因嘛,則是因為留美幼童去美國時年齡太小,相當于從小在美國長大,耳濡目染下對西方的現代生活方式就接受了,不僅和美國同學開始搞arty,甚至還把辮子剪了。
可憐的滿清也就這一條可笑的底線,畢竟是他們拿來控制所有漢人的最強手段。
所以清廷頓時不能忍了,反了不成,都給我召回來
留美幼童們回國后,不僅根本不受重視,甚至被社會各界所譴責。
申報直接登文說“國家不惜經費之浩繁,譴諸學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國第一次出洋并無故家世族,巨商大賈之子弟,其應募而來者類多椎魯之子,流品殊雜,此等人何足以與言西學,何足以與言水師兵法等事。”
當時容閎集結留美幼童時非常費勁,很多人根本不愿意出去,所以選的都是平民出身的孩子,想不到成了被罵的點。
輿論以及申報這么罵他們,就是覺得這些人出身寒微,肯定沒有禮教,不堪大用。
很長一段時間里,也就一些漢人大臣、封疆大吏如袁世凱、張之洞、李鴻章在啟用他們。等到大清沒了,才真正能夠發光發熱,不過已經時隔太久。
黃飛鴻帶著李諭來到留美幼童先修班所在的院舍視察了一番,二十年過去,這里已經非常荒蕪,而且地方明顯不夠大。
畢竟留美幼童每一批只有30人,也并非都是在廣州,比如上海就有這種先修班。
既然叫先修班,學生又都是一些年齡比較小的孩子,所以教授的只有英文,自然用不著太大的校舍。
但李諭倒是對這里表示非常有意義,“今后基金會所辦學校,將會送一批學生去美國留學,選在這個地方,亦有繼承之意。”
黃飛鴻問道“聽聞現在最強之國家在歐洲,英吉利國、法蘭西國等,為什么不去那里”
現在很多人的觀點里,世界上最強的還是日不落帝國,“帶英”。
美國獨居美洲,還處在悶聲發大財的階段,著力于工業方面。等它在軍事、世界紛爭嶄露頭角要在一戰以后,那時候幾個響亮耳光也初步打醒了大半個歐洲。
李諭解釋說“歐洲的教育當然非常強,科研也很強,不過現在美國教育科研環境并不差,并且在外語方面只學英語也有助于精簡課程。至于歐洲,太分散,強的國家太多,如果讓學生再花時間去學習法語、德語就有點過于侵占時間。”
劉永福說“帝師說的有道理,我以前和法國人打過仗,他們說話就和英國人不一樣。”
黃飛鴻恍然“原來還有這一層考量。”
李諭笑道“這些是客觀原因,最主要的當然還是因為出錢的基金會來自美國。”
謝煜希對此地同樣比較滿意,不過確實有點小,明顯不能發揮作用。按照他們的預期,在每個城市的學校都要超過一百畝,有足夠的地才行。
按照之前在天津的估算,受限于難以建造高樓,一百畝地,即6萬多平方米,在保證生源的前提下,每年才能招納100到200名學生。
看似地方不小,體育場就占去一萬多平方,中小學加起來就算是九年的話,那么也將達到一兩千人的規模。
教學、食堂、科研樓、圖書館、辦公樓、住宿樓等等都要占據很大地段。這時候的學校很多都是采取寄宿制,房屋如果按照一層來建,的確已經達到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