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有點頭大,怎么又要演講,于是說“其實內容都在書了,簡單的交流交流就是。”
佩特森說“沒有問題,你隨便說幾句都可以。”
克羅說“大家不僅對您的學術成就感興趣,更對東方感興趣,所以無論如何這個演講您都不要推辭。”
李諭感覺盛情難卻,于是答應了下來。
哥本哈根大學和上次去的巴黎大學院系設置很像,都是將自然科學放在了專門的理學院中。
佩特森欣喜地帶著李諭前往理學院的禮堂。現在科學大咖并不容易請,大部分都是有某種職位在身,或者年齡大了不愿意過多走動,像李諭這種年輕有為精力旺盛的真是不多見。
佩特森甚至說“我仔細研讀過你的混沌理論與博弈論,猶如開創了新的數學道路。而且看你這么年輕,瞬間讓我想到了當年曾經到訪過的阿貝爾先生。”
李諭對阿貝爾很熟,于是問道“他是挪威人吧,也曾經來過哥本哈根大學”
佩特森說“并沒有,但一位大學的前輩漢斯廷教授收留過他,只不過他很快便毅然前往了巴黎。”
阿貝爾當時之所以去法國,就是因為法國相當長時間里都是數學中心,出了一大票數學牛人,后來才慢慢被德國趕超。
李諭嘆道“只可惜同時期巴黎也有一位年齡相彷的數學天才,加羅瓦。”
這兩個人短暫的生命就奠定了現代數學的群論,但去世時都是只有二十來歲。
阿貝爾十分貧困,死于肺結核,終年26歲。
三年后,加羅瓦又為了一個別人口中“低級客棧里賣弄風騷的女人”而不惜與一位軍官決斗,終年更是只有21歲。
實在無法想象他們要是能多活幾十年會怎樣。
諾獎里沒有數學獎,此后最高的數學獎項是菲爾茲獎,但只授給不超過四十歲的數學家,可能也是害怕再有年紀輕輕的明珠遺落。
但貌似大部分科學家或者藝術家的最大成就都是在四十歲以前完成。
就像張愛玲說的那句“成名要趁早”。
佩特森來到講臺上,先為李諭做了介紹,其實他都不用多介紹,當黃皮膚黑眼睛的李諭亮相時,臺下已經是陣陣驚呼。
“我的天,他就像一個與我們年齡一樣的學生”
“他到底如何做到如此年紀便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都有極高成就”
佩特森伸手往下壓了壓“大家安靜一下能請到當今科學界炙手可熱的新星李諭院士著實不易,皇家科學院以及嘉士伯基金會共同出面才贏得了這次機會,大家一定要珍視,從他身上感悟到尋求真理的路徑”
李諭聽了心想,其實我也沒這么難請,稍微勸一下就可以過來嘛
佩特森講了幾分鐘后,對李諭說“李諭院士,請你來講吧。”
李諭走到臺前,還真不知道該說什么,于是隨口說“這次來得比較突然,我實際上也沒有做什么準備,不然就由大家提問,來找個引子。”
李諭掃了一圈下面的人,人數也不多,現在的大學招生規模普遍不大。
他很快就找到了玻爾,因為他的腦袋的確很大,非常明顯。
“玻爾同學,你有什么想說的”李諭問道。
事實上他也是醞釀了好半天,叫堂堂量子力學三巨頭之一的玻爾為“同學”,真心有那么一點別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