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倫森一熘煙就跑回了實驗室,只留下李諭和卡爾坐在那里繼續吃飯。
卡爾笑道“不用在意,他一向這樣。”
李諭能理解他的心情“長時間的研究后能夠獲得突破,誰都會高興得廢寢忘食。”
有了框架,其實建設這套h理論就很簡單了,只不過一時半會確實難以掀起波浪。畢竟受時代所限,目前就連許多科學家本身都不相信原子,更別提電離理論中的離子了。
所以李諭此刻確實沒有把這件事過于放在心上。
第二天,他就如約前往哥本哈根大學。
后世提到“哥大”,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肯定是哥倫比亞大學,但實際上姓“哥”的還有哥根廷大學與哥本哈根大學這哥倆兒。
大學的評判標準比較多,如果單說諾獎數量,哥倫比亞大學當然更強,在全球大學里都能名列第五,擁有96個諾獎。
而哥根廷大學排在15名,有45個諾獎;
哥本哈根大學排在17名,有39個諾獎。
所以“哥幾個”都不是小角色。
目前丹麥還沒有那個著名小美人魚銅像,它其實就是1909年時,由嘉士伯基金會贈送的。
這個凋像此后多次被人鋸走頭部、手臂之類的部件,2003年時還被人用炸藥炸到了水里,打撈起來已經嚴重受損。
2017年有人給她潑了藍白相間的油漆;還有人潑紅漆
這樣的事情簡直數不勝數,尤其是各種涂鴉,太多了。有一部分涂鴉的借口也層出不窮,什么民族主義、宗教主義,或者抗議捕鯨的極端動物保護者,反正無法枚舉。
甚至還有人給小美人魚銅像冠上了種族主義標簽。比如“黑命貴”時期,有部分黑人反對任何歷史凋像,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歷史人物曾在奴隸販子和殖民主義者等種族主義壓迫中發揮了作用。
雖然很難理解一個童話故事中的小美人魚有什么種族主義色彩。
而可憐的小美人魚也不知道自己會承受如此多的“不能承受之重”。
李諭來到哥本哈根大學時,丹麥皇家科學院院士兼哥本哈根大學校長、數學教授佩特森本人,帶著物理及海洋學者克努曾、生物學講師奧古斯特克羅、生態學家瓦爾明等人一起來迎接李諭。
這待遇給得蠻高了。
其中佩特森年紀不小,他本人是做圖論研究,這東西自從歐拉研究七橋問題首創后,在歐洲一直有許多數學家感興趣。
克羅則會在1920年獲得諾獎。
佩特森對李諭同樣非常看重,畢竟是同時身兼多項一流成就的學者,說是當今世界的頂級科學巨匠真的不過分。
但他們顯然還不知道李諭將來會越來越可怕。
“尊敬的李諭院士,能見到您屬實令人激動。”佩特森說。
他也用了英國皇家學會外籍院士的稱呼。
李諭已經被兩個人先后稱為院士了,還真有點不太習慣。
好在對方也是個院士,李諭說“佩特森院士,您好。”
佩特森說“我們哥本哈根大學對于自然哲學一向尊崇,早早就讓理學院眾師生等候您的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