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演出一演起來就是一整天,而且看慶親王奕劻和載振的勢頭,恨不得連演三天。
同慶班也樂得接王府的活,能賺不少銀子。
李諭回到廳中,被唐文治和徐世昌叫住。
“李諭院士,久仰久仰。”徐世昌道。
李諭此前在北洋時見過徐世昌,不過沒有說過話。
現在徐世昌在北洋幾乎是袁世凱之下的二號人物,袁世凱相當器重他,當做北洋諸葛亮看待。
李諭抱拳道“見過菊人老師”
這是北洋軍中很多將領對他的稱呼。
徐世昌說“院士先生貴為帝師,叫我老師,我可擔待不起。”
他的意思是不能當皇帝的師祖。
徐世昌現在是商部左丞,唐文治是商部右丞,也就是四號人物和五號人物,位列載振、伍廷芳和陳璧之下。
不過徐世昌從此開始就在官場坐起了云霄飛車,一路狂飆突進。
唐文治說“菊人老師聽聞閣下在東北地區坐過數次火車,想必對東北有所見聞,想要了解一二。”
徐世昌說“本人深感東北之危,不可不防。沙俄興修鐵路之目的,我心中明白,如此廣袤土地,若再被外人占領,將是國之大恥”
徐世昌在清廷任職時最重要的貢獻應該就是此后擔任東三省總督時對東北的重視和經營。
李諭說“左丞說得極是。但我觀東北之勢,并非不可為,人口在不斷增加。”
徐世昌嘆了口氣“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徐世昌嘴上不便明說,但李諭很清楚,他話中指的是禁關令和如今關內動蕩的局勢。
可以很直白地說,清廷之所以喪失如此廣袤的土地,與禁關令關系極大。
因為清廷損失最多的,就是沙俄割去的東北土地。而如果沒有禁關令,沙俄不會拿得這么輕巧。
所以禁關令絕對稱得上清廷最大的弊政之一。
所謂禁關令,就是禁止關內的漢人進入東北,因為清廷將此視為自己的龍興之地。
當年清廷大軍入關,不僅僅是軍隊入關這么簡單,而且帶著大量人口入關。
那時清廷還是八旗制度,軍民合一,打仗的時候是軍人,和平的時候是普通百姓。
他們和八旗旗主有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有種主奴的感覺,這種關系非常固定。因此清軍入關之后,這些家屬也跟著入關。
就這樣,大量的滿族人進入到了關內。
而東北人口銳減,剩下的大都是漢人。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滿清留戀關內的舒適生存環境,但后來清廷發現,必須阻止漢人入關移民,因為關外本來就沒剩多少滿人,移民過來的又都是漢人,時間一長,恐怕東北將全是漢人。
清廷還抱著一種非常畸形的思想,萬一在中原的統治被推翻,還能逃回老家。留著后路,怎么可能真想好好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