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看到如此短的滑翔距離肯定毫無感覺,當然不止后人,現場看到的幾人也并沒有足夠的興奮。
因為真的是太短了,就兩百多米。
手舞足蹈的只有在天上飛了一兩圈的來特兄弟二人。
他們請來的攝影師拍下了照片,來特兄弟頗為激動“或許我們的成功會成為轟動性的新聞”
不過很可惜,至少往后再推幾年,他們的發明也沒有受到什么重視。
汽車已經突飛勐進玩命發展了二十多年,如今仍舊不是主流,更何況飛機。
真正明白飛機價值的只有李諭,不過他暫時幫不上什么忙,剛才觀察時只是在琢磨自己過幾年是不是也可以搞個小飛機開著玩玩。
反正是他上輩子基本不可能實現的夢想,但如今的確很有機會。
畢竟早期的飛機駕駛難度和后來的飛機完全是兩個概念,最需要考慮的是安全性問題。
也正是由于安全性的問題,這件事必然是要往后推一下,飛機技術的基本成熟還要最少十年以上。
從李諭的一些專利申請就能看出來,李諭對于安全與質量看得很重,因為這是后世最尋常的思維模式。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以及競爭,后世的工業設計中已經體現出足夠的人文關懷,產品經理們挖破腦袋研究人體工學以及用戶便利程度。
而在二十世紀初,更多的考量仍舊是收益,有點像是野蠻生長。
這也是李諭擁有后世思維的一個隱性大優勢。
就算是不懂設計,但現代社會潛移默化中帶給每個現代人的影響根本不是此時人能夠想象的。
試飛結束后,李諭幾人來到了來特兄弟的公司及實驗室。
就是來特自行車公司。
他們沒有得到任何資金援助,能搞得起費錢的飛行試驗,靠的就是賣自行車掙來的錢。
很像之前提到過后世汽車界馬自達的那個梗“有錢了就搞轉子發動機,沒錢就賣車,掙了錢繼續搞轉子發動機。”
來特兄弟也差不多,自行車沒賣出什么名堂,倒是業余愛好真正成就了他們。
李諭看了一圈,很快就知道來特兄弟已經初步解決了升力與驅動飛機飛行前進的動力問題。
“我想你們可以繼續提高動力,對升力的提升也有幫助。”李諭說。
一句話就說到了點子上,哥哥威爾伯道“李諭先生,您果然不愧是英國皇家學會院士,我們已經多次有這樣的想法,可現在找不到更好的發動機。”
李諭點點頭,說道“現在確實沒有專門的飛機用發動機,雖然我能更大馬力的引擎,但重量必然會增加,繼而勢必影響你們在飛機設計中的重量布局。”
“這些都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總歸需要更大的馬力,”弟弟奧威爾說,“我們有信心提升飛行的距離與高度。”
他當然明白重量對飛機設計的影響有多大,甚至兄弟二人為了駕駛飛機一直嚴格控制體重。現在飛機的起飛重量就這么點,人的體重多個一兩公斤都會有不小的壓力。
哥哥威爾伯來特問道“有沒有可能造出馬力又大、重量又輕的發動機”
李諭說“將來會有,不過新型發動機的研制需要一段時間,成功后,我依舊會無償贈送你們一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