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碧城說“你要出國”
秋瑾堅定地點了點頭“是的,我要出去看看這個世界真實的樣子,再也不要做一只井底之蛙”
呂碧城已經跟著李諭去過日本、歐洲、美國,她自然知道出國的好處,此時又看到秋瑾堅定的眼光,所以沒有阻攔“姐姐,我支持你我會趕緊找李諭打聽一下,有什么安全的落腳之處。”
英國,倫敦。
開爾文勛爵收到了來自瑞典諾貝爾委員會的邀請,希望他寫一份關于李諭的專家報告,針對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提名。
由于此次諾獎提名的內容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增定律拓展以及熱力學第三定律提出,所以選擇熱力學大老開爾文勛爵沒有任何問題。
誰叫他也是李諭的提名人哪。
開爾文勛爵樂得辦這件事,李諭的成長幾乎是他一步步見證的,巴不得看到一個“落后的清國人獲得諾獎”這樣很有戲劇效果的畫面。
開爾文勛爵已經這么大歲數,太希望有生之年多見證一點奇跡的發生。
他對李諭的了解也高于大部分其他同時期的歐洲學者,所以立刻洋洋灑灑寫出了數千字的專家報告。
開爾文勛爵作為目前英國學術界泰山北斗級別的存在,親筆簽名的專家報告意義非凡。
諾貝爾委員會收到開爾文勛爵的專家報告后,十分重視,很快開會進行研討。
當年遞交的人選有不少,但諾貝爾評委會的確很想讓李諭獲得物理獎。
列夫勒斬釘截鐵說“我想今年讓李諭拿物理獎并沒有什么異議。”
有人說“但英國的瑞利爵爺同樣很有成果,他對于氬氣的發現也值得一枚諾貝爾獎章。”
接著有人說“拉姆齊同樣值得一枚獎章”
歷史上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獲得者就是英國的瑞利爵爺,理由是發現了氬氣。
不過瑞利是與拉姆齊一起發現的氬氣,并且實際的操作其實拉姆齊做得更多。
而拉姆齊則與瑞利爵爺同時獲得了1904年當年的諾獎,但拉姆齊獲得的是化學獎。
也就是說,19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化學獎實際上是重復發放,都是為了表彰氬氣的發現。
這在諾貝爾獎歷史上倒是一段佳話,因為瑞利與拉姆齊并沒有搞學術競爭,而是共同研究。
與之相對應的,來納德對倫琴關于x射線的發明權爭搶,則成了反面例子。
去年剛剛拿到化學獎的阿倫尼烏斯也是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院士,他站出來說“就像去年的物理獎一樣,我想瑞利爵爺與拉姆齊先生可以同時分享化學獎。”
其他人問道“這樣會不會讓瑞利爵爺感覺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因為獎金被平分。”
阿倫尼烏斯說“作為已經獲得諾獎的我,應該是很有發言權,我很嚴肅地說,對于一位科學家而言,獎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枚獎章”
列夫勒同樣贊同阿倫尼烏斯的觀點“這是完美的方案。用李諭博弈論中的話說,就是雙贏”
于是諾貝爾評委會暫且敲定了方案由李諭獲得物理獎;而瑞利爵爺與拉姆齊一起獲得化學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