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克林笑道“你從紐約出發的時候,我就知道你會用,所以早早給你做好了準備。校長專門囑咐過,臺里的資源你隨便用,人員也隨便用,我們全力配合。”
李諭聽了還怪不好意思的“這不是耽誤你們的工作了”
“哪有哪有”皮克林忙擺擺手,“院士客氣了您只要能再搞出點成績,校長說了,一定給您發個教授的職位。”
李諭說“可我估計沒有什么教學時間。”
皮克林說“你只做科研就是,教學什么的不用管,只需要每年做個講座就行。”
這倒是個好條件。
李諭現在用了人家的天文臺,拿人手軟,也不好拒絕,只好說“希望不會讓貴校失望。”
李諭來到臺里,一眼就看到了那位發現造父變星關系的勒維特。
李諭向她紳士地鞠了一躬“女士,能不能邀請你幫助我進行數據整理”
勒維特已經喪失了聽力,她沒有聽到李諭的話。
皮克林用手語和她表達后,勒維特才高興道“樂意至極其實我也非常愿意為您進行輔助,我對觀測以及數據整理都很在行。”
皮克林知道她一個人不夠,又多給李諭安排了兩名女助手。
到了夜晚,李諭就開始觀測。
找到銀河系的自轉對此時的其他天文學家來說的確很難,滿天繁星,數據是真正的浩如煙海。
而且天文學和大眾的普通認知不同。
大家可能覺得天體運行數據那么大,應該誤差很大。但實際上天文學對數學的要求非常高,其觀測精度也非常高。
幾萬光年以外星體的光線,到達地球時已經非常微弱,因為距離與角度的緣故,其運動雖然很大,但在地球上看卻很細微,不容易進行測量計算。
天文學的計算非常令人頭疼,數字真心太大,而且經常用到非常麻煩的三角函數,更別提許多早期的天文學工作者大部分時間其實都是在分析數據的,還不見得能分析出個所以然。
不過作為一名穿越者,這些對李諭來說都不是難事。
首先,觀測雖然很困難,但李諭早就知道銀河系的中心在哪里。
就是大名鼎鼎的人馬座a嘛
估計大家刷某音什么的,尤其在講到非常有流量的黑洞問題時,都會說銀河系的中心是位于人馬座a的一顆超大質量黑洞。
所以位置李諭知道。
另外,關于計算,別忘了李諭還有超級大殺器計算器。
雖然只是非常普通的科學計算器,不過里面怎么都是有芯片的,這可是集成電路哎
所以此事對于李諭來說并不困難,再加上哈佛天文臺本來就有大量觀測數據,僅僅用了幾天時間,配合勒維特等幾人的幫助,就已經得出了有充分數據支撐的結論。
然后李諭整理論文又花了兩天時間。
論文的主體部分并不特別長,主要是后面的數據列舉比較多。因為李諭很清楚,這個結論一旦放出去,全世界的天文臺都會急于去驗證,多給點數據肯定更有幫助。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