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森的全名是歐文理查森,此后也是諾獎得主。大名鼎鼎的1927年索爾維會議照片中,坐在第一排最右邊的就是理查森。
卡文迪許實驗室實在是恐怖的地方,大老云集。
不過現在他還很年輕,只是實驗室的助手,名氣甚至比不上盧瑟福現在盧瑟福已經有了一些小名氣。
二十世紀初,想要得到教授助手一職,并不容易。
理查森是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畢業生,兩年前獲得了三一學院的院士稱號,同樣是一位早早便表現出天賦的年輕人,所以湯姆遜讓他進入了實驗室。
不得不說湯姆遜也是個大伯樂。
而在理查森跟前的盧瑟福,就更可怕了。
盧瑟福一生中,雖然只拿了1908年的一次諾獎,還是化學獎,不過他實際上還有資格再拿兩次物理學獎。
后世教科書上濃墨重彩的粒子散射實驗是1911年做的,絕對有資格獲得一次物理學獎。
1919年,他又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煉金術”,通過粒子對撞獲得了新原子,并第一次命名了“質子”一詞也是諾貝爾物理學獎級別的成就。
再加上他擅長指導學生,先后有12位諾獎獲得者在他手底下工作或者學習過,他執掌卡文迪許實驗室期間,人送外號“諾獎幼兒園”。
而“園長”盧瑟福的出身卻很一般,來自一個農民家庭。
他生于新西蘭,這個時候的新西蘭不是什么好地方,堪稱蠻荒之地。后世其實依舊人煙稀少,不過自然風景不錯,要不指環王系列不會把拍攝地選在新西蘭。
關鍵盧瑟福雖然唯一一次獲得諾貝爾獎還是化學獎,他年輕時候卻似乎沒上過幾次化學課
著實有點神奇。
盧瑟福大學是在新西蘭上的,目前新西蘭的大學真心不咋地,和大清剛剛起步的大學,水平沒差多少。
盧瑟福在大學里主修數學,輔修才是物理。
因為選了物理,所以必須有個畢業設計實驗才能拿到學位,大神盧瑟福為此選了一個高難度課題高頻磁場對金屬鐵的影響。
注意,這只是大學畢業設計實驗。
盧瑟福的文章現在網上搜得到,隨便看看就讓人心服口服雖然過了一百多年,仍要由衷稱贊他的實驗設計水平高得離譜。
盧瑟福選的畢設課題,到了李諭穿越前的時間段,估計也沒幾個人答得出來。最多學過電動力學的人可能會說出一個“趨膚深度”,就是鐵只有表面薄薄一層被磁化。
但這個深度到底是多少還有幾個人能說上來
盧瑟福的實驗思路非常巧妙,用到了硝酸對鐵的溶解速度,具體細節比較多,總之妙至毫巔。
到了一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紀,有幾個大學生畢業能搞出來這樣的實驗設計而盧瑟福卻在一百多年前做到了,真心是個實驗天才。
簡直天生就是為了做物理實驗而生。雖然獲得的竟然是諾貝爾化學獎笑哭的表情太適合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