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總會垂顧努力又有天分的人。
當時英國正好有一個畢業設計資助項目只要是拿到該名額的英聯邦國的學生,英國方面就會資金補助,供其去心儀的大學繼續深造。
而這個資助項目只給了新西蘭一個名額。
于是乎盧瑟福繼續深化了自己的畢業設計,在此基礎上發明了一種磁場探測器,后來被稱為“盧瑟福探測器”,可以測量納秒級的電流脈沖。這種精度同時期只有居里夫人的放射劑量試驗和邁克爾遜的干涉實驗才可以做到。
你一定覺得盧瑟福穩穩第一了,對不對。
很可惜,他拿到的是第二名
第一名是一個搞化學的老哥,他發明了一種利用氰化物從礦物中提取黃金的辦法。
實話實說,你要是評委也會選他,誰能抵擋黃金的誘惑
可是萬萬沒想到啊這位老哥竟然嫌棄資助金額太少,于是放棄了留學機會,轉身去當公務員了
所以不要以為只有中國人喜歡考公
然后,盧瑟福作為第二名,替補得到了名額
這件事后來被演繹成了一個很出名的故事
說是189年,在農場挖土豆的盧瑟福收到了英國劍橋大學發來的通知書,通知他已錄取為倫敦國際博覽會的獎學金生。盧瑟福接到通知書后扔掉挖土豆的鋤頭喊道“這是我挖的最后一個土豆”
這一段來自某百科,不過寫得不對,大概率是編的。
因為當時盧瑟福坐上前往歐洲的輪船時,仍不知道自己要去英國還是德國的大學,他在船上甚至還自學了德語,畢竟當下德國的科學實在強。
不過他在到了倫敦后,最終覺得還是英國比較好,起碼氛圍相對德國較為輕松,于是留在了倫敦的劍橋大學,成了湯姆遜的研究生,也是劍橋大學最早的一批研究生。
在給湯姆遜當了兩年研究生后,盧瑟福又前往加拿大的麥克希爾大學當了一名教授。
也不要以為加拿大有多好,此時的加拿大和新西蘭一個樣,也是文化沙漠,和大清基本是一個水平段上。
之所以感覺比大清好,是因為沒有挨這么多胖揍、簽那么多恥辱條約,沒有丟那么多人而已,而且人口又都是歐洲移民,僅此而已。
盧瑟福與理查森看到李諭到來,同樣很震驚,畢竟李諭已經成名,還當上了皇家學會外籍院士,這可是盧瑟福都很羨慕的職銜。
盧瑟福激動道“本人讀過先生所有的著作,受益匪淺”
歐文理查森同樣道“你我年齡相彷,屬實是同輩之中最令人矚目的翹楚”
讓兩個諾獎大老夸贊,李諭多少有點不好意思,笑道“二位過獎”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