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要回一幅畫沒什么大不了,不過這表明了李諭的一個態度,今后報道出來后多少可以引起一些人的羞恥心,說不定主動還回來一兩件也說不準,畢竟時間僅僅過去了幾年。
要是李諭穿越前,已經過了上百年,流失的文物在國外傳了幾代人,真的只能通過拍賣。
而且意大利本來就戰力不強,當年八國聯軍里雖然有他,但意大利和奧匈一樣,完全是去打醬油的。
也只能打醬油。
意大利在歐洲列強里被稱作意呆利不是沒有道理。
十年前,意大利曾妄圖像其他列強一樣攻占埃塞俄比亞。一開始還不敢真打,玩了個非常低劣可笑的文字游戲給埃塞俄比亞國王的條約與用意大利文寫的條約內容不一致。
埃塞俄比亞國王拿到的條約上寫的是大家都是好兄弟,但意大利文卻說我是你爸爸。
至于后來的仗,打得更是一塌湖涂,意大利堪稱慘敗。
所以此后清廷通過法國公使知道后,就沒怎么把意大利放眼里,老子再弱也不可能比埃塞俄比亞弱吧。
剛開始意大利也想先嚇唬李鴻章,說我們是龐大羅馬帝國正統、世界天主教精神中心。但李鴻章壓根不感興趣,龐大羅馬帝國,和我有關系論祖上我可不差啊。
外交上意呆利挺逗,意大利公使想學別人,欺負欺負軟弱的大清,卻沒發現自己其實更軟,給清廷發了照會,要強行租借一塊地,沒想到清廷連看都沒看就退了回去。
意大利公使頓時怒了,告訴了國內。
然后意大利國內發來兩封電報,第一封是要給清廷發最后通牒,第二封則認為目前不適合發最后通牒,暫且不要動武。
但這位公使老哥竟然搞錯了順序搞錯了順序
給清廷發了最后通牒。
結果全世界嘩然,坐看好戲。
意大利政府下不來臺,萬分窘迫下強令這位公使老哥收回通牒然后回國述職。
而新任公使還想找回點面子,于是又想要筑路權,畢竟連小國比利時都可以做到,他可能不知道那是張之洞故意找了個偏中立的國家。
清廷又拒絕了。
新任公使剛上任就這么尷尬,退而求其次想要個加煤站,毫無疑問又收到清廷一鍵三連沒商量不同意不可能
也算大清少有的幾次強硬。
關鍵意大利在軍事和外交上是真的意呆利,以后這種事還多了去。
所以嘛,這一切導致現在意大利和清廷反而是相對比較平等的外交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