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自然沒法催促大忙人普朗克,而且就算他開始審稿,至少需要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誰叫這篇涉及相對論的論文過于炸裂,屬實是正兒八經、毫不夸張地震碎三觀。
不過普朗克此前已經把愛因斯坦關于分子存在性的文章審核完成了,靠著此文以及普朗克的認可,愛因斯坦今年便可以拿到蘇黎世理工學院的博士學位。
只能讓事情一件一件來吧。
普朗克對李諭問道“有沒有興趣旁聽一下這場答辯會你對于光學應該有所了解,不然不會做那個奇怪的單光子試驗。”
李諭倒也沒事,于是答應了“如果沒影響,我就湊個熱鬧。”
勞厄的姓氏中有“馮”von,在德語里,凡是名字里帶“馮”的,祖上基本都是有過封地的貴族。
按照傳統,稱呼時應該加上“馮”,也就是馮勞厄。勞厄的父親是軍隊里的高官,后來受封成了世襲貴族。
所以勞厄是個有爵位的公子哥,雖然比不上后來那位德布羅意的爵位高,但德國對軍隊的重視在歐洲可以說無人能敵,馮勞厄家的地位在德國可不低。
要不他怎么能當上普朗克的助手哪。
都是人情世故吧
包括此后德布羅意通過博士答辯,肯定與他的爺爺曾是法國總理、父親是國防部長沒有關系
嗯,沒有關系
普朗克拿出勞厄的論文,當年勞厄從哥廷根大學離開,到柏林大學投奔自己時,曾經表示過他比較擅長的是理論光學。
正好從基爾霍夫最早研究光譜的大老開始,柏林大學一直重視理論光學,現在傳到普朗克這里,他也保持前輩們開設理論光學討論班的傳統。
李諭挨過去看了看,勞厄的博士論文題目叫做利用能量守恒原理研究平行界面的干涉理論,是個關于波動光學的課題。
李諭笑道“如果是波動光學,我也只能旁聽了。”
普朗克自然明白李諭話里的意思“如今不僅德國,整個歐洲大陸都更加推崇光的波動理論。”
李諭笑道“我當然承認光是一種波,只不過同時也認為它是一種微粒罷了。”
普朗克糾正李諭的話“你的同時一詞,用得欠缺考慮。”
李諭攤攤手“您也看過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論文了,知道我想說什么。”
普朗克只好委婉說“此事還有待繼續驗證,需要眾多科學同行一起參詳。”
普朗克作為最早提出量子的大神,又看過愛因斯坦光電效應中關于“光量子”的假設,其實他在內心深處也是接受這種理論的。
不過普朗克畢竟已經是一個有著社會地位、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不可能公然做這種冒進的宣稱。
而且自從三百多年前,光的波粒之爭的開始,就以歐洲大陸的惠更斯波動說戰勝英國牛頓的微粒說定下了開端。
屁股決定立場,歐洲大陸對波動說的堅持非常有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