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縣令汪宗瀚以為李諭等人去去就回,沒想到他們在莫高窟待了半個月才返回敦煌縣。
汪宗瀚不由得問道“上官,莫高窟真有古物”
李諭說“無數的壁畫,堪稱精美,大人一定要小心洋人過來偷盜。”
汪宗瀚又問道“壁畫也能偷”
李諭說“他們會把墻皮扒走,過程中難免會破壞,不過不是洋人自己的東西,破壞了他們也不會心疼。”
“我還以為洋人都是有錢人,竟然能做出這種事。”汪宗瀚疑惑道。
李諭嗤之以鼻“幾年前的庚子國難,洋人攻入紫禁城,連缸鼎表面的鍍金都刮走了。”
汪宗瀚頓時也生氣了“他們在紫禁城都做了這么多破壞”
李諭說“所以要提防著,千萬不要以為洋人有什么好心思。再說敦煌里還有好多佛像,要是讓他們把佛頭鋸下來帶走就麻煩了。”
“這可太過分了”汪宗瀚拍著桌子說。
他們還真做過這種事。
李諭繼續囑咐道“總之,以后見到洋人說是來探險的,大人就可以斷定他們是強盜、小偷,萬萬切記”
汪宗瀚說“下官謹記在心。”
李諭又說了一大堆,幾乎把洋人都形容成了魔鬼,也只能這么做。
畢竟不管哪個國家的所謂探險家,只是想要咱們的寶貝,他們拿回去也沒想著真去研究。敦煌學最后還是在中國,只有中國人能研究明白。
汪宗瀚再次問道“帝師為什么沒有攜帶一些經卷”
李諭說“就那么一點,還是留給老殘兄吧,我根本看不懂。”
李諭故意把數量說少,把風險降到最低。
最好的決策只能是讓藏經洞隱匿下去,歷史上后來那次往京城運送最后的敦煌古籍時,路上又損失不少。
李諭對清廷這些人也不太放心。
李諭把一部無線電臺留在敦煌縣,然后教給了他如何用。
敦煌縣目前的供電能力極為低下,只能想發電報的時候打開一下。
不過按照常理來說,在古代,越是邊陲地區,情報的價值越重,因為不可能長時間在給養困難的地方駐軍。
就連長城的一大作用也是為了傳遞情報。
汪宗瀚本人明白這個道理,于是細心學了起來。李諭留給他了一本電碼本,平時沒事就練習練習。
然后李諭等人才踏上歸途。
沿著古絲綢之路向東,過了嘉峪關,就到了酒泉,恰巧碰到了巡視的甘肅學政葉昌熾。
學政是個比較特殊的官,雖然聽著感覺不大,但能量不小,因為古時候當官許多都是科舉上來的,人脈關系實在太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