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崎久彌想了想說“也可以,不過三日之后,還是要補上章。”
李諭尷尬道“我的確沒有印章。”
“好辦”巖崎小彌太說,“我們先幫您刻一枚。”
日本處處學中國,印章的文化也學了過來,只不過和書畫一樣,日本只學了個皮毛。但這東西風雅啊,日本上流社會喜歡得不得了。
其實李諭將來在國內對印章的依賴挺大,凡是國內交易,基本上沒有簽字一說,都是蓋印。簽字主要是西方人用,因為他們更加不會刻章。
國內篆刻大師現在非常多,但遠水不解近渴,李諭說道“我先臨時刻一枚。”
巖崎久彌說“正好,我這有一位從杭州西泠印社學過篆刻的高人,河井荃廬。”
河井荃廬號稱日本印宗室,但實際上和國內那些大師比差了老大一截,但的確已經是全日本最好的篆刻家。
李諭說“有勞巖崎先生。”
巖崎久彌繼續說“此人現在我們巖崎家的靜嘉堂,順便可以看看我們家族數十年以來的收藏,相信你在全日本都不會見到這么多的藏品。”
幾人隨即前往靜嘉堂,歷史上皕宋樓的書就是被藏在了這里。
一路上巖崎小彌太仍然在不斷吹噓河井荃廬的能耐“河井先生在杭州時,師從吳昌碩大師,據他所言已經得其精髓,將來必是海內第一篆刻之頂級匠人。”
李諭聽到匠人這詞就頭大,但不好當面拆穿,只能應付道“真是好厲害”
不過巖崎久彌所說這里擁有目前全日本最豐富的藏品倒有幾分真。
巖崎家族一向喜歡收藏,不然也不會跑去中國買那么多古書。
靜嘉堂就是巖崎家專門用來收藏古物所用。
此時靜嘉堂中最顯眼的展室面積不小,東西卻很少,中心位置放著兩個小小的瓷器,是真的很小。
但一看銘牌,李諭就知道為什么要擺在這兒了,這兩樣東西分別叫做“付藻茄子”、“松本茄子”。
它們是日本茶道的至圣之品,南宋時傳入日本。日本戰國時期,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都趨之若鶩,幾乎成了權力的象征。
這兩樣東西學名叫做“茶入”,是茶道中使用的器具,長得很像胖胖的圓茄,所以才有“茄子”這樣的名字。
當時為了買它們,三菱第二代總裁巖崎彌之助花了自己一整年的薪水。
除了這兩件茶道圣品,四周還擺著許多其他茶具,基本都是日本戰國時期的東西,價值不菲。
另一間顯赫的展室,則收藏了大量的日本武士刀,許多也是古物,對于日本人來說是國寶級別的東西,但李諭看見武士刀就想起侵華戰爭,煩到不行。
至于巖崎家族為什么可以搞到這么多藏品,與明治維新關系很大。
至于巖崎家族為什么可以搞到這么多藏品,與明治維新關系很大。
從1870年開始的三十年,銳意“脫亞入歐”的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廢佛毀釋”政令,許多佛教大寺院被占為神社,寺內文物被豪取強奪。就連奈良法隆寺這樣顯赫的大佛寺,也要采用主動上繳寺內寶物獻給天皇即后世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法隆寺寶物館所藏,以求躲過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