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張元濟還想借此機會見見這位文壇領袖哪。
王一亭說“不過吳先生的一位弟子還沒有離開,他要過幾日才坐輪渡返回長沙。”
李諭根本不挑“名師出高徒,吳先生的弟子差不了,否則等不及了。”
王一亭對身邊一個隨從說“去把白石先生叫來。”
“白石”李諭耳朵一豎,“齊白石”
王一亭訝道“帝師認識他”
能不認識嗎
不過現在齊白石雖然已經40歲,卻依舊沒有成大名,僅僅在長沙地區的篆刻界小有名氣而已。
李諭說“我之前去過兩湖地區,有所耳聞。如果能讓白石先生刻印,對我而言同樣是上佳之選。”
“這樣最好,我害怕帝師先生不滿意,”王一亭說,“其實白石先生的印章非常優秀,兩湖詩壇的領袖樊增祥都專門為了他寫過潤格。”
所謂“潤格”,就是文人賣自己作品或者手藝時明碼標出的費用,“格”代指的就是價目表格。
早在明代,“吳門四家”之一唐伯虎便寫過“閑來寫幅青山賣,不使人間造孽錢”之語,實質上就是一種潤格的表示方式。
話說聽相聲時郭德綱經常說這句話,當時還以為是他創造的這句。
文人嘛,用高情商的說法叫做重視名節;低情商的說法其實就是窮酸。
書畫印作為典型的文人藝術,如果直接買賣豈不與街頭“賣藝”沒什么區別,有辱文人尊嚴。
所以為了既能買賣書畫又不致失了體面,文人們起了一個雅致的名字“潤格”有時候被稱為潤例、潤約或筆單。
這才是中國人創造詞語的境界。
atdivcsstentadva如果不是文化人,比如橋底下的乞丐,你給他說“潤格”,他怎么可能懂。
此前說的那些來自日本的詞匯,什么“初夜權”“處女作”相比之下意境差了太多。
不過還是很有日本風格的
除了潤格,潤筆是一樣的道理。后世求人寫幅字也得給錢,即潤筆費。
當然其中有很多細節,就不展開說了,大體知道這么回事就夠。
沒一會兒,隨從就帶著中年的齊白石到了廳中。
在李諭的印象中,但凡提到齊白石都是稱其為白石老人,絕大多數照片全是他年老的樣子,誰叫他成名實在太晚。
中年的齊白石還有點難以辨認。
王一亭對他說“白石先生,幸虧你沒走,你也幸虧沒走。當朝帝師、科學巨匠李諭先生想要刻幾方印,點名找白石先生你。”
“哦”齊白石忍不住打量了打量李諭,一身挺拔的定制西裝,絕不便宜,“如此年輕竟然就有如此名氣”
李諭笑道“運氣,運氣。”
齊白石說“雖然閣下名揚四海,但價碼可要事先談好。”
齊白石說完就從袖中掏出了一張潤格,上面寫著
“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廣以漢尺為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樊增祥。”
這就是樊增祥1902年時給齊白石寫的潤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