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李諭不告訴他,實驗物理超級大神盧瑟福很快也會給他這個提醒。
而且李諭對這個實驗不感興趣。
物理專業在本科階段都會做這個實驗,真的超級麻煩,估計七八成的人都是靠改數據通過。
而現在連實驗儀器都沒有,和之前提到的x射線、放射性研究一樣,此時必須先造出精密的實驗儀器來才能繼續做實驗。
密立根后來做實驗用的儀器相當之簡陋,這還是他花了兩年時間才造出來的。
用這套儀器觀測起來同樣麻煩,有時候僅僅一個油滴的觀測就需要五六個小時。
密立根花了七八年時間才完成油滴實驗,而且還有兩個為后世所詬病的巨大瑕疵,乃至被很多大佬當成了反面教材。
因為密立根實際上最終得到了140多組數據,但他在提交報告時只選了其中的58組。
在科學實驗中很忌諱這一點,因為會摻雜主觀臆斷。
只要不是人為因素,多大的誤差都應該接受,這才是做實驗。密立根卻刪除了自己覺得誤差太大的數據。
此后費曼對這件事極力批評,聲稱完全沒有科研精神。
可以發現,此后不少人重復密立根的實驗,結果只是與他差一點點;大家覺得密立根是權威,所以都會修改自己數據。
這可給實驗物理學開了一個超級不好的頭。
費曼在1974年加州理工的畢業典禮中直接稱這種做法為“草包族科學”
“從過往的經驗,我們學到了如何應付一些自我欺騙的情況。舉個例子,密立根做了個油滴實驗,量出了電子的帶電量。他的資料有點偏差,因為他用了個不準確的空氣黏滯系數。
于是,如果你把在密立根之后、進行測量電子帶電量所得到的資料整理一下,就會發現一些很有趣的現象把這些資料跟時間畫成坐標圖,你會發現這個人得到的數值比密立根的數值大一點點,下一個人得到的資料又再大一點點,下一個又再大上一點點,最后,到了一個更大的數值才穩定下來。
為什么他們沒有在一開始就發現新數值應該較高這件事令許多相關的科學家慚愧臉紅因為顯然很多人的做事方式是當他們獲得一個比密立根數值更高的結果時,他們以為一定哪里出了錯,他們會拼命尋找,并且找到了實驗有錯誤的原因。另一方面,當他們獲得的結果跟密立根的相仿時,便不會那么用心去檢討。因此,他們排除了所謂相差太大的數據,不予考慮。我們現在已經很清楚那些伎倆了,因此再也不會犯同樣的毛病。
大戰期間在南太平洋有一些土人,看到飛機降落在地面,卸下來一包包的好東西,其中一些是送給他們的。往后他們仍然希望能發生同樣的事,于是他們在同樣的地點鋪飛機跑道,兩旁還點上了火,蓋了間小茅屋,派人坐在那里,頭上綁了兩塊木頭假裝是耳機、插了根竹子假裝是天線,以為這就等于控制塔里的領航員了然后他們等待、等待飛機降落。他們被稱為草包族,他們每件事都做對了、一切都十分神似,看來跟戰時沒什么兩樣;但這行不通飛機始終沒有降落下來。這是為什么我叫這類東西為草包族科學,因為它們完全學足了科學研究的外表,一切都十分神似,但是事實上它們缺乏了最重要的部分。”
費曼說的話已經很重。
不僅如此,還有一件事讓密立根油滴實驗頗有令人非常不悅地方。
做實驗時,密立根只是作為導師,提出想法,真正進行試驗的是他的一名研究生,名叫哈維弗萊徹。
只可惜,最后的報告只有密立根自己的署名。
當過工科研究生的必然明白,研究生和導師一起做實驗,做實驗的都是研究生。導師基本只是提出一個課題,當年的美國更是如此。
李諭此刻已經看到實驗室中23歲的弗萊徹忙忙碌碌的身影,深深嘆了口氣。
想想洛倫茲與費曼、瑞利爵爺與拉姆齊,堪稱物理學上的佳話。
再想想美國這邊給密立根當助手的弗萊徹以及給康普頓當助手的吳有訓,真是天壤之別atdivcsstentadva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