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清廷解散皇族內閣,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全權負責組閣、接管清政府的軍政大權后,袁世凱已經成為這個沒落王朝實際的控制者。
此后的事情就太順了。
袁世凱掌權后玩了一手政治牌,他先下令馮國璋猛攻武昌,取得了極大戰果。
只有率領海軍沿著長江溯流而上抵達武漢的海軍部長薩鎮冰,在與自己昔日弟子黎元洪交換電報后,選擇了棄戰。
咱們說過,大名鼎鼎的淞滬會戰中之所以國黨傾全部精銳不惜血本抵抗都打不過日軍,很大程度是因為日軍有艦炮火力支持。
太平洋戰場上麥克阿瑟的跳島戰術,也是靠著極為恐怖的艦炮火力壓制島上日軍。
海軍的炮威力非常恐怖,一發炮彈打掉一整個班都稀松平常。
馮國璋當然知曉海軍炮火之強,他要求艦隊炮擊武昌。
而薩鎮冰此時已經消極對待,讓海軍故意把炮彈打偏,全部落到了江堤和附近的稻田里。
連英國記者都看出來了清朝海軍的怠工態度。
可不管別人怎么評價,老前輩恪守了他自己的原則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值得敬佩。
但就算海軍退了,北洋軍的戰力還是在起義軍之上,漢口和漢陽很快就被攻陷,武漢三鎮只剩武昌。
清廷獲悉后馬上給馮國璋加封了男爵,馮國璋本想一鼓作氣收復武昌,可在這個關鍵節點,袁世凱卻讓他停止了進攻。
本來北洋軍想繼續打下武昌易如反掌,可袁世凱出于政治上的考量選擇了停火,他想以革命軍為籌碼,向清廷逼宮。
同時也靠著自己清廷內閣總理的身份,要挾革命黨。
一手左右逢源玩得爐火純青。
其實現實也是袁世凱沒法打了,因為根本打不過來,漢地十八省已有十五個宣布獨立,已經不是一個湖北的問題。
而且一個武漢打了一個多月。
就是在朝廷軍隊被黎元洪和黃興拖住的這一個多月里,另外十多個省宣布了獨立,而且基本都是靠起義成功。
所有人都想不到事情發展如此迅速,有一種病來如山倒的感覺。
擺在袁世凱面前的唯有議和一條路通過與革命軍議和,獲取此后更大的籌碼,逼宮。
這是他手里的王牌,因為革命軍,尤其是孫先生堅持的底線就是必須推翻帝制。
如果能夠做成這件事,袁世凱肯定能擁有巨大的政治資本,對他自己;來說好處多多。
所以袁世凱在回答楊度為何放棄進攻武昌時解釋說“我是在拔大樹,清朝這棵二百多年的大樹盤根錯節,光有力氣沒有方法,是拔不出來的。”
當然了,清朝這棵大樹早在鴉片戰爭、太平天國、甲午海戰中被一次次掏空。八國聯軍時期的東南互保,更是直接宣告大樹只剩下一具空殼,是棵貨真價實的“朽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