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地圖就能明白,漢地十八省可以簡單理解為大明的舊江山,也是人口最多、最富庶的地區。
清朝的行政規劃,到了晚清時期,是漢地十八省與東三省、新疆省并稱二十二省,然后還有蒙古、青海、西藏等幾大藩部。
至于為什么這么短的時間內漢地十八省就有十五個跳出來獨立,一方面是東南互保的延續;另一方面,就是載灃太作了,政治手腕真的堪稱幼稚。
張之洞死后,維系滿清與漢族大臣之間聯系的最后一根稻草已被壓垮。
而載灃的皇族內閣以及滿清權貴根本沒有能力維系國家局面,卻不愿分出一點權力,連袁世凱都被罷免。
對這種做法,漢人的軍閥和官僚心中極為不滿,早就想掀翻桌子干了。
所以各地的新軍迅速起義,幾乎全部很輕松就完成獨立。
話說這也是此后民國軍閥眾多的原因,不僅北洋自己分裂出來的如直系、皖系、奉系三大軍閥,還有北洋軍閥分裂后實力衰落,從而崛起的諸如閻錫山的晉系、蔡鍔唐繼堯的滇系、陸榮廷的桂系等等,數不勝數。
但不管是誰,都無法完全駕馭各支力量。
同樣,以起義軍的能力,很難對抗強大的北洋軍。
革命黨人對北方政局的變化很清楚,他們知道,攝政王退歸藩邸后,大清王朝只剩下一個名義,而這個名義能否保留,只看袁世凱的態度
所以革命黨需要爭取一下袁世凱,讓他完成逼宮這一步。
王朝更替再怎么說都是大事,目前列強在態度上明顯傾向于袁世凱,很多精英也有這種想法,甚至“非袁莫屬”成了一個流行名詞。
國內的形勢大體如此,雖然還有很多復雜暗線,不過主線很明晰清朝已在實際上消亡,只是被袁世凱當做一張牌暫且吊著。
美國這邊,孫文又收到了幾封電報,在獲悉國內形勢大好后,便不著急回國了,就是因為剛才提到的列強態度。
他要在歐美各國先開展外交活動,爭取列強對革命的支持。
不對,應該說希望列強保持中立,另外就是借款。
反正李諭也不太著急回去,民國初年是政壇最混亂復雜的一段時間。
孫與李諭一同又去了趟歐洲,不過孫并沒有借到錢。
并非列強不愿意借,而是他們在坐山觀虎斗,需要分出個勝負才好決定投資哪邊。
所以除了在法國爭取到了張靜江的一些款項,并沒有籌到多少錢。
李諭則在他四處走訪政壇的時候,去皇家學會開了個會,順便做了個報告。
皇家學會非常給李諭面子,一般的會員每年至少要開上幾次會,李諭一年能參加一次都保證不了。
不過誰叫李諭在科學界的腕兒實在大,皇家學會不得不賣他面子,還要以有李諭這樣的院士為榮。
除了皇家學會,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也邀請李諭去參加了一場學術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