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歐洲對甜食更是愛到癡狂,尤其是一戰后蔗糖價格大漲,糖精的地位更加穩固。
李諭說“貴國的飲食在下實在不敢恭維,只有下午茶還有點說道。”
哈代聽后沒有生氣,哈哈大笑道“真是不留情面啊不過我也不愛吃英國菜,但我敢說全歐洲最好的法餐廳倒是有可能在倫敦。”
李諭眼神突然留意到桌子上的一個信封,拼了下那串名字“拉,拉馬努金,拉馬努金”
看到李諭突然站起來,哈代好奇道“怎么了”
李諭問“拉馬努金已經開始給你寫信”
“你說這封來自印度的信件”哈代反應過來,“實際上并不是寄給我的,而是寄給貝克教授。但貝克教授覺得這封信有些無厘頭,置之不顧,我是與他討論一些問題時,貝克教授無意中說有個印度人給他寫了封夾帶大量無意義公式的信才知道。正好我對印度有點興趣,所以拿來隨便看看。”
貝克教授此前當過英國數學會會長,在英國數學界比較有話語權。
“我可以看一下嗎”李諭問。
哈代拿起信封“可以,但你可能會覺得很無聊。”
李諭很想看看這位傳說中的“theanhokneity”知無涯者、印度之子拉馬努金的手稿。
隨手翻了翻,里面只是講了講拉馬努金自己的一些成長經歷,還有就是他對數學的熱愛和發現的幾個公式。
李諭說“這不是歐拉公式嗎”
哈代說“所以我才說你會覺得無聊,有人竟然拿一百五十年前就已經證明的公式投給英國數學學會會長貝克教授。要不是貝克教授提前收到了印度數學學會會長的推薦信,恐怕看后早就扔到了廢紙簍里。”
拉馬努金兩年前就被印度數學學會會長發現是個很有潛力的人,給他寫了不少推薦信。不過整個印度都沒人能夠理解拉馬努金,于是他才想到了英國。
拉馬努金基本全是自學,沒有系統的經過數學訓練,發現歐拉公式也是因為自己鉆研高等三角學時自己領悟出來的,并不太了解世界數學的發展。
對于科班出身的英國數學會長貝克教授而言,確實就像一個宣稱自己證明了某某定理的“民科”
李諭說“印度也算一個人口大國,雖然很落后,不過按照概率論的角度,總會出現天才。”
哈代說“怎么,你真覺得他是個天才只從這封信可看不出。”
李諭說“可以再讓他寄幾封信,多列舉幾個公式。”
哈代狐疑地看著李諭“你該不會是對這個印度小子產生了同情吧”
李諭笑道“或許吧。”
拉馬努金這人確實有點悲情色彩,主要死得太早,只有32歲。
而且同樣來自落后國度,學習環境并不優良。
“好吧,”哈代道,“李諭院士都說了,我怎么也該稍微引重視。”
孫文在歐洲跑了一大圈,無功而返后準備回國。
他嘆道“國家百廢待興,以我的估算,至少需要四萬萬元才可以建設我們需要的東西,可惜現在連四萬元都未曾借到。”
李諭說“列強一次性當然給不了這么多錢,慢慢來吧,以后培植起自己的民族企業,比借款總要好。”
孫說“我準備從歐洲直接乘船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