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其實有挺多字典的,李諭曾經在博物館見過1914年左右的,封皮都變得非常黃。
當務之急是先編纂學生用字典,在這一點上中華書局與商務印書館都能輕松勝任。
李諭還準備聯系大同大學的平海瀾進行漢英字典的編撰,希望能夠提升中學堂的學生英文水平。
至少在目前看,對英文水平的要求要遠勝李諭穿越前的時代,因為太多文獻沒有翻譯了,只能看英文原版。
甚至于只看英文都不夠,因為二十世紀初的世界第一科技強國是德國,相當多第一手的資料是德文寫成比如量子力學和相對論領域,翻譯成英文版已經成了二手,而且時間上滯后很多。
而國內的情況更加麻煩,大都是先等著翻譯成日語,然后從日語翻譯過來。
這都不知道經歷了幾手,而且眾所周知,日語這門語言在對外來語的接受能力本來就弱,很多日語文獻看著讓人暈頭轉向,平添了很多翻譯難度。
如此種種,都是二十世紀初國內普及科學的難點,所以最好的辦法只能是讓學生有足夠好的外語水平。
李諭又對王國維與羅振玉說“二位先生將來如果能在甲骨文上取得突破,意義將不僅僅在金石之學。所以不管你們需不需要在下幫助,只要讓我知道,一定盡力而為。”
王國維卻說“還有什么重要作用”
李諭說“洋人不是在質疑我們的夏商周三代嘛,至少現在有了甲骨文,他們就沒資格再討論商朝存不存在了。”
王國維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有點傲氣“洋人根本不懂我國之文字,一些論斷我早已不屑于去看,他們質疑能怎樣,不質疑又能怎樣”
李諭說“先生這么想當然沒錯,不過大眾不知情的話,還是容易被帶歪。”
“切”羅振玉鄙夷道,“幾年前我還聽美國傳教士說,史記一書都算不得信史,因為開頭記載的三代故事,多有神話傳說。如果這都會被帶歪,只能怪學問不夠。”
李諭不知道說什么了,他們作為精英知識分子,確實還體會不到目前國內存在的嚴重的愚昧情況。
不過李諭仔細想了想,發現自己有點多慮了。
現在的普通百姓,識字的都沒幾個,別說文化入侵了,宗教都很難入侵進去。
至于此時的知識分子們,大都是真正懂得什么叫獨立思考的,就算崇拜西洋,也不會那么容易被洋人洗腦。
王國維突然說“院士先生,我在東京時短暫學過一點物理學,聽說洋人發現了一種叫做射線的神秘東西,有上天入地、穿透萬物之能,說不定也能用來考古研究”
李諭笑道“是有這么個東西,等再可控一下,的確可用于考古,甚至能夠用來確定古物是哪一年的。”
“哦這么神奇”
王國維與羅振玉都是癡迷考古之人,一聽就來了興趣。
李諭說“只不過這種方法還沒有在現實中出現。”
“太可惜了,”王國維說,“帝師有如此之才,我想你將來必可做到”
李諭哈哈一笑“會的,會的。”
碳14測定法要差不多30年后才會誕生,李諭確實可以讓它早點問世,而且可以把這份功績引導到未來的某位學生身上,多添一個諾貝爾化學獎。
民國時期,有不少甲骨流落到了海外,很難阻止,好在絕大部分還是留在了國內。
送走王國維,李諭立刻找到了魯迅還有中華書局的陸費逵等人,交代了字典一事。
魯迅嘆道“日本人的想法,我在留學時就看清楚了,意料之中。”
陸費逵則很輕松道“論書籍發行能力,日本人根本不夠看,會長不用擔心。咱們在航運這種大宗項目上比不過日本人,總不會連傳統藝能都不如他們。”
李諭說“有先生這句話,我就放心了。”
魯迅突然又問道“靜安王國維兄應該還沒有剪辮子吧”
李諭說“沒有。”
魯迅感慨地說“當時在日本讀書,留著辮子會被嘲笑;我回國剪去辮子,也要被辱罵,有時還得買假辮子;現在還不容易可以光明正大光著腦袋出來,靜安兄竟然又要去日本國被他們嘲弄。”
李諭說“你剪發的時候,不是說過一句我以我血薦軒轅嘛,靜安可能有其心中之軒轅。”
魯迅說“希望他不要后悔。”
李諭轉而問道“周老師要不要在大同大學里至少講幾節課”
魯迅說“恭敬不如從命,我已經備好講義,除非他們比仙臺醫專的學生能力更強,否則我還是勉強能教上幾個月乃至一學期的。”
李諭終究是生拉硬拽讓魯迅來代了代課。
正巧學校現在招了女學生,開了整個社會之風氣。魯迅講的又是生理課,風氣風氣,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