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宓沒好意思說出口,但李諭肯定知道他想說的是“如同虛設”。
民國初年的清華,重點全在理工科上,還沒有后來大名鼎鼎的國學研究院。
目前清華的國學老師,學校只問有無舉人進士頭銜,不管是不是優秀教師。
學生上課的情景也挺荒唐,和后世很像。老師點名時,一個學生可以代替很多學生答到。或者過去答完到再溜走,還可以上課時打瞌睡。
臺上的老先生則一直高踞講壇視若無睹。
五四之后,北大已在蔡元培手下突飛猛進。清華的學生徹底不能滿足再學舊經學,于是很多人直接跑去北大旁聽。
李諭干脆直接給他們挑明“如果覺得清華的國學課程達不到預期,你們就去別的學校旁聽,比如北京大學。”
北大用不了多久就會招募數位章太炎的弟子,這些人在國學上的造詣稱得上民初第一流。
金岳霖說“可惜就是離著太遠。”
李諭立即給他們解決后顧之憂“我會捐給學校十臺汽車,其中一部分專門用作往來四九城的校車。”
吳宓高興道“不愧是李監督手筆真大”
一輛汽車如今少說也要兩千大洋,十輛就要2萬。
侯德榜說“我倒想拆臺汽車看看它是怎么運轉的。”
“我已經考慮到這一點,”李諭說,“所有的汽車配件都會有好幾套單獨,專門用作工科研究,以為將來熱衷機械學的人才所用。”
戴芳瀾突然問道“先生,您要不也給唐校長建議建議,在學校里多
安置幾間更大的生物實驗室。”
李諭說“這個好說,我會叫著唐校長一起去找教育部,把清華的地盤再擴大一倍,增加許多房舍。在教育上花錢不能叫花錢,都是有效投資。”
戴芳瀾說“肯定不會白花,咱們工科追趕洋人雖不容易,但我認為不需要太多銀子的生物是個很好的突破口。”
李諭自然贊同“生物大門類下的一些細分領域,如果潛心鉆研十幾年,咱們確實可以和洋人爭一爭短長。”
戴芳瀾很有信心“十幾年嘛,那肯定夠了”
李諭本來一直想早點搞定青霉素,不過仔細考慮了一下,還是覺得應該先放一放。
青霉素搞出來不難,難在培養出可以量產的菌株。整個過程需要大量的對照試驗,運氣成分不能忽略。
關鍵青霉素的現實意義太大,這反而成了制約李諭的核心因素。
而且青霉素價格太貴,國內消費不起,生產出來就怕給洋人做了嫁衣。
畢竟工科不同于數學物理這種純理科,工科對經濟的影響太大了。
搞搞純理科可以做到人畜無害,洋人能把你捧到天上;但工科就觸動了太多利益。
李諭小心翼翼地搞無線電和汽車,其中汽車基本只研究專利,做汽車產業鏈上游的隱形知識產權型企業,工業方面還是歐美在做;無線電更是高科技型產業,而且李諭把摩根家族拉了進來,讓他們分享利潤,不然根本沒有搞起來的可能。
青霉素雖然屬于生物范疇,但說它一句生物工程不為過吧。
原創出來,沒有洋人摻和,李諭在羸弱的民國政府之下,根本沒有保護自己的可能。
就算歐美忍得住,日本人也絕對要對李諭動手。
另一方面,雖然一戰時可以依靠青霉素大賺特賺,也能拯救一些外傷患者。
但其實一戰時期死人最多的是西班牙大流感。
緣起于美國的那場大流感造成了5000萬以上的死亡,超過了一戰死亡人數不知道多少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