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島在民初時開發得并不多,城區面積僅三四平方公里,差不多只有兩個鼓浪嶼那么大。
李諭登上廈門島后,很快找到了陳嘉庚。
他剛剛組建了集美教育系統的第一所學校集美小學。
為了盡快開學,陳嘉庚先使用了當地的祠堂和舊房舍,入學的學生有130多名。
站在校舍外,陳嘉庚對李諭說“教科書我采用了商務印書館參考你的講義編寫的新教科書,我太喜歡這些用上標點符號的書了,學生越早接觸越容易接受。”
“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李諭說,然后好奇地問道,“陳先生要辦的莫非是男小怎么不見女學生”
“我也想招女學生啊,”陳嘉庚無奈道,“但大家腦子里還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老想法,根本不愿意讓女娃出來念書。”
李諭說“那你告訴他們,旁邊的小島上已經有了女校。”
“說了也沒用,”陳嘉庚道,“就算女娃娃的父母親同意,爺爺輩也不見得同意;爺爺輩同意了,定了娃娃親的男方家又不見得愿意。”
“牽扯這么多”李諭道。
陳嘉庚說“可能是男方家害怕女娃受了教育,不好管教。”
呂碧城最聽不慣這種說法“這不就是擺明了通過不讓女孩受教育而束縛她們嘛”
“可不是”陳嘉庚的妻子王碧蓮說,“所以這些人其實明白一點點道理。”
“可惜明白的不多,只有一點。”李諭嘆道。
陳嘉庚說“一時半會女校根本建不起來,我只能讓夫人去挨家挨戶再行勸說,等愿意送女娃娃上學的多了,再建個女校。”
李諭說“小學分男女校,而且是偏義務性質的學校,投資就成了雙份。”
“小學花不了幾個錢,幾所都不在話下,”陳嘉庚說,“我擔心的是大學,我在上海考察過,疏才兄弟建一所大學,幾年時間就投入上百萬。”
李諭說“確實是這樣。”
“到時候再看吧,”陳嘉庚選擇暫時擱置這些問題,“中學建起來還要花上幾年時間,到時說不定能從南洋籌到款。”
李諭說“有需要的話,陳先生隨時聯系我。”
“錢不是問題,”陳嘉庚滿懷信心說,“但屆時請你在師資方面幫幫忙還是有可能的。”
李諭立馬同意道“盡管開口。”
其實歷史上陳嘉庚建設廈門大學時,在南洋的籌款并不順利,一位華僑富商甚至直言道“我寧愿死后被英國當局征收4000萬遺產稅,也不愿意花一分錢。”
陳嘉庚又帶著李諭看了看他新建的罐頭廠,李諭雖然不看好罐頭產業,不過陳嘉庚在食品行業沉浸過多年,最少不會賠錢。
臨走時,李諭捐贈給陳嘉庚了一臺無線電報機,方便他獲得最新信息,然后才返回上海。
呂碧城在船上還一直掛念鼓浪嶼上的小妹,“希望南方的氣候可以讓她把身體慢慢養起來。”
“島上有比較先進的醫院,每隔半年查一次體,能把大事化小。”李諭安慰道。
呂碧城看著南方說“只盼一切順利。”
為了在船上消遣解悶,李諭買了一些書籍報刊,在報紙上讀到了嚴復一篇關于共和國體的文章。
他在文中認為,目前世界上采用共和制的國家中,南美小國旋興旋廢,微不足道,只有美、法兩個大國巍然屹立,勢力足以左右世界。
而中國采用共和制后前途未卜,或許天佑華夏,一躍成為繼美、法之后的第三個成功的共和國,震驚世界;或許將一瀉千里,連淪為英國殖民地的印度都不如。
李諭看后不禁笑出了聲,早在民國剛剛建立的第一年,國內的精英們就沒有把印度放在眼里過。
可憐后世阿三處處拿咱們對標,竟然根本沒有被正眼看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