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一直聊玩,而馮如則逮著機會就與李諭討論飛機相關話題。
正好李諭拿出了剛剛設計好的降落傘設計圖,對他說“這件東西能保命。”
旁邊的貝爾瞟了一眼,立刻猜到是什么,也湊過來端詳起來。
“李諭院士不愧是全世界最重視安全之人,申請了汽車安全帶專利,如今又設計了飛機上的降落傘。”貝爾說。
“這可不是怕死,”李諭笑道,“我一直認為,飛機如果不能像汽車一樣擺脫冒險屬性,一定不會有未來。”
“這句話我喜歡,”貝爾說,“畢竟誰都不想在七八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高空中做自由落體。”
馮如明白李諭是理論大師,于是試探地問道“除了降落傘,先生莫非還做了其他研究”
“有的,”李諭又掏出一些演算紙,“我對飛機的空氣動力學進行了探討,同時推導了一下最小誘導力公式。”
理論方面是李諭最擅長的。
貝爾看著這些公式,半天才琢磨出一點端倪“李諭先生難道是要在物理與數學上說明飛機的空氣動力學原理”
李諭說“好眼力。”
二十世紀最初的十來年,基本上所有飛機設計師都不明白機翼的空氣動力究竟是怎樣的,機翼的哪些部分會受到更多的空氣動力這種細節問題更無從知曉。
所以機翼才會有很多形狀,設計的時候全憑直覺。
沒錯,真的是依靠直覺
包括萊特兄弟,設計飛機機翼時沒有考慮太多,就是借鑒過往經驗,然后用了一點初級的風洞數據,接著就靠腦子里的直覺做出了飛行者一號。
但直覺能讓飛機誕生,絕不可能讓飛機發揚壯大。
貝爾說“你的數據非常新,是不是來自法國的埃菲爾先生”
李諭點點頭“我給龐加萊先生發電報,讓他幫忙要了過來。”
兩人提到的埃菲爾就是埃菲爾鐵塔的設計師古斯塔夫埃菲爾。
埃菲爾作為土木建筑師,雖然不懂空氣動力學,但是他會建造風洞啊
而且埃菲爾測量了機翼上詳細的壓力分布,這些數據成了分
析空氣動力學的第一手資料。
貝爾翻了幾頁,然后說“你的數理能力每次都讓我非常驚嘆,這些復雜的計算就已經難倒太多人。”
他依然不知道李諭有神奇計算器,在分析數據方面,李諭領先其他人太多太多。
特斯拉則問道“你看得懂法文的數據”
目前德國科技最強,英法緊隨其后,三國文字不同,很多信息并不能及時同步。
相當多有價值的研究論文在德國或者法國先搞出來,一兩年后才翻譯成英文。
而英文資料即便不翻譯,大部分德國和法國研究者也能看懂。
也就是說現在僅僅懂英文是不夠的。
李諭說“數據自然看得懂,法文雖說不太明白,但我夫人的法文水平相當不錯,能幫我翻譯。”
伊士曼笑道“太方便了”
李諭樂道“這叫男女搭配,干活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