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翻完演算稿后說“根據后面的力學分析看,你認為硬殼式機身更好”
“是的,”李諭說,“從達芬奇最先設計出薄翼剖面開始,偏純機械學的設計模式就一直統治飛機設計。但如果多做風洞試驗,就可以發現硬殼式設計下的流線型機身更符合空氣動力學要求。”
馮如說“但這樣僵硬的結構,不就脫離了鳥類翅膀輕盈靈動的原理”
“你說的就是問題所在,”李諭道,“鳥是鳥,飛機是飛機,完全是兩碼事,不能參照鳥類的特點來造飛機,前人已經在鳥翼機上失敗太多次。而且硬殼式機身擁有更輕的重量、更高的強度,優點很明顯。”
貝爾思索了一會兒說“但這么做會大幅提升成本,而且一旦受到損傷將難以修復。”
李諭嘆道“這就是材料學的問題了,我看好一種新材料,不過應用到飛機上不知道什么時候。”
“您指的是硬鋁”馮如問。
李諭點點頭,然后安慰說“即便用不上金屬,只是使用木材拼接,也能達到一定效果。”
馮如相信李諭的判斷“咱們就用您的結構做。”
“飛機制造不是太難的事,”李諭說,“我想你更應該快點把那臺教練機組裝好,好讓我趕緊考下來飛行執照”
貝爾戲謔道“要是去了日本國,你是不是也想進日本皇宮,然后給天皇拍照”
“那也可以不過日本的皇宮我聽人講過,太小,沒有意思,”伊士曼說,“再說現在中國不是已經不再認皇帝了這種反差感最能抓人眼球。”
伊士曼挺有商業眼光,李諭說“以攝影的名義進宮的人并不少,有可能通過。”
“太好了”伊士曼兩眼放光,然后問芮恩施,“公使先生,您進過紫禁城嗎有什么講究”
芮恩施說“朝代更替后,我就沒有去過,都是在陸軍部大樓或者海軍部大樓見總統以及議員。”
伊士曼已然躍躍欲試“通過您遞交照會,一定有機會”
芮恩施說“回到北京城后,我見到外交部的人員后幫你問問。不久后紫禁城要舉辦儀式,盛裝華服更加適合你取景拍照。”
袁長坤則說“諸位到了北京,我會提前告訴交通部長,梁士詒先生一定親自帶你們游歷。”
交通部在民國時期是個實權派部門,下設電政、郵政、路政、航政4個司,負責管理全國鐵路、郵政、電政、航政等事務。
交通部的權限非常廣,所以交通系才能在民國初年成為一支非常強大的派系,目前的交通系是梁士詒為首的“舊交通系”,幾年后還有曹汝霖的“新交通系”。
不過其實他們還是一家子,多年后梁士詒從日本歸國,新舊交通系同時存在。只不過因為梁士詒比較早,才多了個“舊”字。
他們一直聊玩,而馮如則逮著機會就與李諭討論飛機相關話題。
正好李諭拿出了剛剛設計好的降落傘設計圖,對他說“這件東西能保命。”
旁邊的貝爾瞟了一眼,立刻猜到是什么,也湊過來端詳起來。
“李諭院士不愧是全世界最重視安全之人,申請了汽車安全帶專利,如今又設計了飛機上的降落傘。”貝爾說。
“這可不是怕死,”李諭笑道,“我一直認為,飛機如果不能像汽車一樣擺脫冒險屬性,一定不會有未來。”
“這句話我喜歡,”貝爾說,“畢竟誰都不想在七八百米甚至上千米的高空中做自由落體。”
馮如明白李諭是理論大師,于是試探地問道“除了降落傘,先生莫非還做了其他研究”
“有的,”李諭又掏出一些演算紙,“我對飛機的空氣動力學進行了探討,同時推導了一下最小誘導力公式。”
理論方面是李諭最擅長的。
貝爾看著這些公式,半天才琢磨出一點端倪“李諭先生難道是要在物理與數學上說明飛機的空氣動力學原理”
李諭說“好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