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粉筆,李諭離開教室,陳寶泉請他來到辦公區參觀,李諭赫然發現墻上竟然也掛了一幅自己的畫像。
李諭指著畫像說“陳校長,這個”
“哈”陳寶泉笑道,“既然是娘家人,掛個畫像不過分吧”
李諭攤攤手“好吧。”
進入校長辦公室,李諭看到里面坐著一對英國父女。
陳寶泉介紹說“這位是蘇慧廉先生,還有她的女兒謝福蕓女士,兩人均來自英國。他們一直想見您。我告訴他們今天您會來,所以就在此等候。”
蘇慧廉與李諭握手道“院士先生,本人對您敬仰已久。”
陳寶泉繼續說“蘇慧廉先生曾經接受李提摩太邀請,擔任過山西大學堂校長一職,也算教育中人。他準備從英國募捐款項,在北京建一所大學。”
李諭說“建設高校的初期投入會非常大。”
蘇慧廉說“是的,所以我計劃在英國募集300萬英鎊。”
這個數目倒是足夠。
他的女兒謝福蕓道“除了大學堂,我也要建一所女校。”
李諭問“為什么要建兩所學校”
謝福蕓說“是這樣的,首先,英國的牛津大學以及劍橋大學均是純粹的男校;其次,我在溫州出生并且長大,對中國不可謂不熟悉,深知中國女子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男女同校至少在大學階段不是很合適。”
她的說法有一定道理,不是單純地輕視女性。
李諭點頭說“女校確實更缺。”
謝福蕓說“我會依照英國的貴族學校標準興建女校。將來如果有機會,再興建普通女子學校。”
她的做法與當初北洋女子公學的路線差不多,是現實所迫,因為目前基本只有有錢人家才會讓自家閨女出來讀書,生源不會很多。
李諭說“學校選址在哪”
謝福蕓說“地壇東邊,定名為培華女校。”
李諭腦子一閃,總感覺這名字在哪聽過,琢磨了半天才記起來,這不就是林徽因就讀的學校嘛
女校看來是辦起來了。
至于蘇慧廉想建的大學,由于一戰爆發,根本沒法繼續籌款,只能不了了之。
但這位老哥對民國的一些教育家、思想家還是有一些影響的,此后他回到英國,蔡元培、胡適等人去牛津時,進行接待工作的就是這個在溫州生活了多年的中國通。
他對民國的教育有一定貢獻,不過名氣卻不如李提摩太等人。
幾人聊了一會兒,突然有一個學生敲門進入。
他興奮地說道“李諭先生,您出的題我解出來了33333331不是素數,而是17與19607843的乘積。”
李諭非常驚訝,速度簡直太快了,大數分解一直是數學界的難題,于是好奇問道“你叫什么名字”
學生回答“回先生,我叫楊武之,安徽鳳陽人。”
好嘛,難怪了原來是楊振寧的父親,數學家楊武之。
李諭笑道“恭喜你,答對了。”
楊武之期待道“獎勵是什么”
李諭本來只想給個助學金,此刻卻說“赴美留學的機會,不過需要伱先在本校讀完四年本科。”
楊武之聽后異常高興“我知道,清華學校也要先讀完本科才能赴美我一定好好準備”
歷史上,楊武之直到1923年才前往美國芝加哥大學留學,但還是一貫的觀點,早點讓他去肯定沒壞處。
本章完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