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照例去清北轉了轉,有時間就會在這開講座。
與在日本講授的完全不同,李諭把重點全放在了最擅長的物理學和機械學上,而且全是最尖端最準確的前沿理論。
尤其物理,李諭很有把握將來再讓中國搞出三四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來。
清北請來的老師大部分還是講更加傳統的熱力學之類,李諭則完全走的是原子物理學、量子力學的路線。
可惜現在只有他自己能講,時間又沒那么多,只能給個大致方向,讓他們打好基礎然后去國外留學。
而說到諾獎,又不得不提我們的老朋友辜鴻銘了。
李諭在北大校園中湊巧碰到了他,也說不上湊巧,現在的校園壓根不大。
21世紀時,有一則關于“辜鴻銘與泰戈爾同被提名為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的說法在網絡上流傳甚廣。就連中國社會科學網等主流網站均有采納,一些正規的學術著作中也偶有提及。
煞有介事的論述無疑為辜鴻銘的生平軼事又添了一抹傳奇,而辜鴻銘也由此被錯誤地捧上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的歷史桂冠。
但查證資料后就會發現,在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角逐中,共從總計32項提名中產生了28位被提名者。其中獲得提名的法國籍和丹麥籍作家各5人,英國籍作家4人,西班牙籍作家3人,瑞士、瑞典和意大利籍作家各2人,比利時、印度、愛爾蘭、奧地利和芬蘭籍作家各1人。
在所有被提名者中并沒有中國籍作家出現。
畢竟辜鴻銘最引以為傲的那本中國人之精神還沒有問世,要提名也得晚上幾年。
1913年的提名中,除了獲獎的泰戈爾,此后又有多人分別獲得了1916年、1919年、1921年、1926年、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整體提名水平還是比較在線的。
此時的辜鴻銘拄著文明杖,就是一副不知情的樣子。
他剛剛收到聘書,再次來到北大任教,那根小辮子隨之成了北大里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北大管理層對辜鴻銘一直抱有一定期望。還是南京臨時政府時期,蔡元培剛剛成為教育部長,就在公開的演講中說過“余杭章炳麟人極乖張,然其小學及古文詞是可取的;廈門辜湯生性尤怪癖,然英文程度不淺。”
孫先生也曾說他是中國說英文最好的三個半人之一另兩個是英文北京日報總編陳友仁還有伍廷芳的兒子伍朝樞。
請他回來講課屬于正常操作。
辜鴻銘這次成了北大一級教授,工資相當高。
他提起文明杖對李諭拱手道“恭喜閣下再添一枚諾貝爾獎,實乃普天之幸。”
李諭回道“多謝辜先生的贊譽。”
辜鴻銘突然又說“聽聞李諭先生手頭闊綽,能不能找你借點錢”
李諭著實沒想到每個月幾百大洋都不夠他花的。
這位老哥不知咋回事,經常陷入拮據,要靠別人接濟度日,在民國文人中并不多見,況且他成名那么早。
李諭道“好說,辜先生要多少”
辜鴻銘借錢一點都不繞彎,理直氣壯道“1326大洋。”
李諭笑道“還有零有整。”
“那是當然,多一個子也用不著”辜鴻銘說。
對李諭來說這就是小錢,痛快答應下來“今天我就讓趙謙給先生送過去。”
辜鴻銘掏出一張紙“欠條我已經打好。”
見李諭沒有想接的意思,他接著說“借錢還錢,天經地義。先生放心,明年我的書在歐洲出版,絕對會收到一大筆稿費,還你這點錢易如反掌。”
辜鴻銘提到的書便是中國人的精神,李諭于是拿起那張欠條,說“辜先生的書法越發精進了。”
辜鴻銘說“在北京城,我可不敢說書法好。”
李諭問“對了,記得此前袁大總統向五國銀行團借款,曾請您做翻譯,您當時開口就要6000銀元做酬勞,難道沒有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