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諭和張謇聊天時,一人敲門進入“總長,出席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初步名單統計出來了。”
“辛苦,”張謇說,然后給李諭介紹,“這位陳琪先生是此次萬國博覽會的總監督。總統對博覽會很重視,要求各省都拿出展品,務必遠超此前的幾屆。舉辦地還是在美國,疏才你比較熟悉。”
陳琪說“能見到李諭先生,太榮幸了。”
“幸會”李諭和他握手道,“這次適逢歐洲大戰,歐洲各國參展的產品勢必不多,而需求卻旺盛,利用好博覽會,能讓我們的出口額大大增加。”
張謇一向是個親美反日派,說“我也存著這樣的心思。”
李諭突然好奇問道“名單上是不是有很多白酒”
“先生怎么知道”陳琪問。
“隨便問問。”李諭說。
陳琪道“這次參展規模很大,品類極多,白酒產品自然有不少。”
由于一戰的緣故,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幾乎成了中日美博覽會,三國的展品占了一大半。
李諭穿越前,廣告上各種酒企鋪天蓋地宣傳自己獲得了1915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久而久之,導致很多人都知道了這場博覽會,但對具體細節知之甚少。
比如很多人或許以為舉辦地在巴拿馬,實際上是在舊金山。
美國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的開通,所以起了這個名字,此后很多年,巴拿馬都籠罩在美國勢力之下。
另外就是那個廣為流傳的“中國代表怒摔茅臺酒,一碎振國威”故事。
大體講的是參展的茅臺酒用陶罐盛裝,因其貌不揚而無人問津。眼看展會即將結束,代表急中生智,佯裝失手打碎了一瓶茅臺酒,頓時酒香四溢,把評委們一下子全都吸引住。經品嘗評定后評委一致認定“茅臺酒”是世界最好的白酒之一。于是,會務方向中國茅臺酒頒發了金質獎章。
在那個貧困的年代,這種故事大長國人志氣,所以能廣為流傳。
但這個故事有兩個大錯誤。
首先就是“金質獎章”這個說法。
按照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的設置,產品獎項分成六個等級,依次是大獎章、名譽獎章、金質獎章、銀質獎章、銅質獎章、獎詞無牌。
最高等級的獎項是大獎章,而不是金質獎章,金獎只排名第三。
其次,茅臺當年獲得的僅僅是第四等的銀質獎章。
之所以被傳成金質獎章,是因為后來博覽會主辦方把前四個等級的獎章全都鍍金處理了。
并非茅臺不給力,主要那個時候還分成王茅和華茂,貴州的信息和交通又比較閉塞,兩家酒廠不曉得萬國博覽會,按照公派任務隨便交了白酒上去。
而且他們的酒到博覽會后沒有擺放到工商館,而是放在了鮮有人看的農林館,吃了暗虧。
不過確實有白酒獲得了最高的大獎章山西汾酒、河北衡水老白干和河南寶豐酒。
另外再說明一下,民國時期,黃酒仍然是上層社會的主流。
黃酒歷史悠久,不烈不淡,符合醇厚淳樸的“中庸”之道。文人雅客以及有錢人都是喝黃酒,民國時期招待外賓也用黃酒。
魯迅就著魚干、茴香豆喝的也是黃酒。
白酒主要還是普通老百姓喝得多。
白酒成為主流要等建國以后,為了節約糧食。屆時,國內的酒業中心也從以生產黃酒為主的江浙滬地區轉到了白酒更厲害的川貴地區。
陳琪說“總長,第一批安排運往舊金山的是生絲、茶葉和瓷器,都是咱們的優勢產品。”
“很好,”張謇說,“巴拿馬運河開通后,對我們很有利,美國是個中轉站,他們已經開始加大采購原材料的力度。有了這條運河,轉運貨物去歐洲方便太多。”
“要是這條運河早開通幾年就好了。”陳琪說。
“這么大的工程已經夠快。”張謇說。
陳琪說“當年咱們挖掘大運河,還沒有機械,不也更快”
張謇被問住,對李諭道“疏才去美國的次數多,你給他說說。”
李諭說“可能是因為巴拿馬地區人太少,熱帶雨林又多,生存條件過差。”
“樹木多不是好事”陳琪繼續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