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基于自己的實驗,得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并得到了同樣很契合的結論。
“我希望愛因斯坦先生或者普朗克先生、李諭先生能夠對此做出解釋。”
此時的普朗克與愛因斯坦身在柏林,什么時候看到這篇文章都不好說,只能靠李諭了。
他仔細看了看密立根的理論,大體就是說物質中存在著大量具有一種或多種特征頻率的振子,還有少量有著其他頻率的振子。
如果特定頻率的光照在該物質上,那么可以假定,物質內部與入射光頻率一致的振子不斷吸收能量,直至能量達到臨界值而發生了爆炸,發射出一個能量為hv的粒子。
只有當逸出粒子從原子逸出的能量大于hv時才會離開金屬表面,但當外加的頻率與“自然頻率”一致時,這種逸出會大量產生
這一理論與普朗克理論基本一致,微粒從原子中逸出時能帶走的能量可大于hv。
猛一看感覺可能有點繞,但如果只關注其中幾個關鍵的點,比如“爆炸”、“振子”,就能發現完全屬于經典物理學的范疇。
所以可以理解為他是在“猜”。
反駁的方式很簡單,李諭只需要再用量子力學的理論進行一番推導就行,只不過實驗物理學出身的密立根可能不太喜歡看這些復雜麻煩的數學公式。
所以李諭還在文中寫道“融會貫通了數學的物理學是更加完善的物理學,這些并非先生那樣的單純猜想,它有著非常厚實的理論基礎。
“而您的實驗則完美檢驗了理論。
“我十分欣賞您所做的實驗,它毫無疑問徹底給了普朗克常數h以最堅定、最切實的證據。”
密立根顯然不是很喜歡這樣的“夸獎”,也來不及寫信了,他直接用無線電給李諭發了電文
“首先我要表明這樣的態度應該是實驗走在理論前面,或者確切地說實驗更加完善。
“在錯誤理論的引導下,實驗發現似乎了最重要的關系,但原因至今不能完全理解。
“這就導致整個物理學處于這樣一種境地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座完美的大廈,然后徹底破壞了它的地基,卻又不讓它倒塌。
“它依舊巋然不動,顯然經受住了考驗,卻沒有可見的地基支柱。
“我相信這樣的支柱一定存在,現代物理學中最誘人的問題就是去發現它們。”
電報收到得很快,李諭讀完,發現密立根清楚地認識到了當下物理學的困境,兩朵烏云經過十來年的發展已經罩住了整個物理學,相對論已經看到了一絲勝利的曙光,而量子理論仍然遙遙無期。
只是密立根根本不相信量子理論。
由于密立根的實驗,愛因斯坦成功在1921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獲獎原因是“發現了光電效應定律”。
19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瑞典科學家阿倫尼烏斯在給愛因斯坦頒獎時說“愛因斯坦的光電效應定律得到了美國密立根及他學生精確的檢驗,并極其成功。”
這是個量子理論范疇的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非愛因斯坦出名的相對論。
愛因斯坦得獎離不開密立根的功勞。
但直到兩年后,密立根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仍然不能完全接受光的量子假說。
李諭給他發了回電“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到了最具有創新精神的年代,新的理論必然會在實驗中得到一步步的證實。所以我認為沒有必要爭論實驗與理論誰走在前面,這就像一個先有雞或者先有蛋的悖論,而二者的重要程度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