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美國方面的通訊相對比較通暢,李諭很快收到了邁克爾遜的電報。
類似的電報他收到了不少,不止美國物理學會,什么芝加哥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的,幾乎每家都發了至少兩封電報。
但李諭現在確實走不開,只能先回一封電報,告訴邁克爾遜自己去的時候提前給他說一聲。
李諭之所以走不開,自然是國內涌現了不少新事情。
首先一件就是他在全國開設的多所學校突然接納了大量留日歸國的學生。
“二十一條”這事已經公之天下,留學生極為憤慨,反響最強烈的便是留日學生。
他們簡直氣炸了,自發組織集體離開日本回國,以表示最強烈的抗議。
這一波回國的留日學生相當多,差不多有四千名。
李諭隨即在報紙上登文,按照籍貫,這些學生可以進入武漢、長沙、廣州、天津、上海、香港等地的學校;如果在日本已經讀到大學,則可以進入上海大同大學繼續學業。
學生有血性很正常,李諭支持他們。但就像當年蔡元培在上海組織中國公學收留從日本抗議回國的學生一樣,他本人還有要做的事,必須讓這些人繼續讀完書。知識越多,作用越大,對日本的威脅才更大嘛。
這是第三次大規模的留日學生集體返國。
第一次是在1905年,即日本發布“留學生取締規則”,陳天華投海自盡的那次。
第二次是辛亥時期,留日學生為了回國參加革命。
第三次就是當下因為“二十一條”回國的。
幸虧李諭當年早有準備,學堂建設的面積不小,均分開,每個學校不至于承擔太大的壓力。
但怎么說也超出了設計容量,有些方面只能將就一下,比如住宿條件差一點,上課沒有足夠桌椅,需要站著等等。
倒是大同大學由于足夠大,大學生又沒有那么多,反而充盈了不少。
日本的大學相比歐美差了點意思,但基礎教育還算拿得出手,所以歸國的留日學生水平倒是可以。
李諭特意帶上呂碧城南下上海,探望一下進入大同大學的留日學生。
搭乘火車到達上海后,李諭看到這里仍舊有濃厚的抵制日貨行動。
幾個月前袁世凱再度命令各省嚴格禁止抵制行動,尤其不能用橫幅貼出“抵制日貨”字眼。
北京城距離近,被彈壓得厲害,上海則寬松一些。
商人們雖然不敢再名正言順抵制日貨,卻別出心裁地放棄了“抵制”這個名詞,轉而提出“振興國貨”的口號,繼續不用日貨,并且成立了“勸用國貨會”、“知恥社”等組織。
除了抵制日貨的,還有“救國儲金團”,目的是募集資金幫助發展本國工業。思路很不錯,要抵制日貨,肯定得拿出對應的替代品。
此次抵制日貨發生的時機比較巧,受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國際貿易失調的刺激,民族工業正在迅速發展,成為促進當時中國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很明顯地可以看出,抵制日貨運動爆發以后,中國多種輕工業的生產都顯著增加。
要是上升到政治層面,總感覺整個民國時期,日本的對華策略都挺失敗的。他們過于強硬,總想走捷徑,想快點占有整個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