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生和宋子文對汽車工廠的事情非常上心,建廠的這段時間一直在跑供應鏈、原材料、銷售渠道的事情。
銷售渠道最不用擔心,基本上產量決定銷量,造出來多少就可以賣出去多少。
供應鏈方面,主要問題就是一些零部件國內還無法生產,需要從老美那邊進口。好在零部件進口遠比進口整車便宜太多,而且十分方便成批量運輸。
再加上專利是李諭自己的,最終造出來的整車價格絕不會比進口車貴。
劉鴻生越干越起勁,幾天后他對李諭說“昨天我在碼頭見到幾個日本商人,他們聽說我們要做汽車工廠后震驚不已,因為他們現在連汽車的結構都沒有完全弄明白,據說還有人研究您的差速器模型。”
李諭笑道“他們正在發展飛艇這項很有前途而且高大上的產業。”
“飛艇”劉鴻生想了想,“就是那種大大的氣球”
“是的。”李諭說。
“這東西好啊”劉鴻生說,“我記得新聞上好像還提到飛艇轟炸過巴黎、倫敦。”
“反正鬼點子多的日本人研究方向對了,”李諭說,“估摸著他們今年就能開通飛艇航線。”
劉鴻生竟然有點羨慕“會長先生,您精通科學,為什么沒有搞天上的飛艇”
“搞了呀,”李諭說,“天津的馮如飛機廠幾個月后應該就能推出客運飛機。”
“怎么又成了飛機”劉鴻生有點糊涂了。
“額”李諭不太好解釋,只好說,“因為我覺得飛機稍微親民一點。要是研制飛艇,造價太高,票價也高得離譜。咱們國力貧弱,弄不起。”
“有道理”劉鴻生很接受李諭的解釋,“就像蜂窩煤,我們最需要這種用科技提升效率的發明創造。”
“科技就是這么用的,”李諭說,“而且飛機已經爬升到了一個很可怕的產能,日本人估計不愿意涉足。”
劉鴻生尷尬道“很可怕的產能我可沒有見到過。”
“我說的是歐美那邊,他們這兩年開足馬力生產飛機,已經遠超戰場需要,等戰爭結束,就會出現大量閑置的飛機和零部件。”李諭說。
“閑置就太可惜了。”劉鴻生道。
“那時會有很多飛機被改裝成客機,以收回成本并創造利潤。”李諭說。
人類歷史上真正的民航事業就是這么起步的。
飛機在一戰中迎來了一波爆炸式發展,戰爭結束后,很多機體較大的轟炸機被改裝成了客機。
美國一戰期間也造了不少飛機,但還沒來得及用在戰場上,德國就投降了,于是順勢發展了航空郵政業務。
劉鴻生商業神經馬上被觸動“如果便宜,咱們買點飛機過來挺合適。”
李諭點頭道“可以買,畢竟馮如飛機廠的產能并不高。”
劉鴻生又說“日本人精打細算,說不定也會借機發展飛機和汽車工業。”
李諭無所謂道“他們想干什么,咱們說了也不算,任他們去吧。”
一戰后,一個叫做戈姆勒的美國人到了日本,本來想搞飛機行業,但就是因為市面上飛機零部件太多,創業失敗。
于是戈姆勒被迫進入汽車制造業,幫著小鬼子造出了一些三輪車,并創立了一家叫做實用自動車制造株式會社的公司,這家公司就是日產汽車的鼻祖。
一百年后,汽車是日本的絕對支柱產業,不過很長一段時間里,日本的汽車市場一直被美國汽車霸占。
直到1936年,日本市場上銷售的仍然大部分是美國的福特、通用、克萊斯勒汽車。準備發動侵華戰爭后,日本對汽車的需求越來越大,才決定繞開美國,自己造汽車。
至于方法嘛,一方面打壓美國汽車,諸如設置銷量配額、不允許美國企業擴充產能等;另一方面就是在政策上大力扶持本土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