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來到天津,肯定要去看一看馮如的飛機廠。
讓李諭倍感意外的是,馮如已經提前完成了客載機的研制,或許是得益于從歐洲挖來的幾名飛機技師,讓他的進度大大超前。
馮如興奮地帶著李諭參觀“這款飛機使用了歐洲比較先進的全金屬應力蒙皮技術,張臂式下單翼布局。所有波紋板的波紋方向都沿飛行方向,以減少機體阻力,全機流線型非常良好。內部機組成員2人,可搭乘4名乘客,最大航程900公里。”
這個數據與德國的容克斯飛機很接近。
李諭還是感覺不可思議“僅僅一年時間,竟然就可以做出來。”
一名法國技師說“李諭院士,這并不困難,所有的技術都是現成的,我們只需要按部就班。”
李諭繞著飛機轉了一圈,它和后世的飛機不可同日而語,就像個小型機。
李諭看到機身上的幾個字“海東青,這是它的代號”
馮如點點頭“我起的,海東青是天上的雄鷹,而且它來自東北密林,寓意收復之心。”
“非常好”李諭贊道,然后詢問,“飛行調試還需要多久”
“大概兩個月。”馮如說。
“務必注意安全。”李諭似乎每次都要強調這個問題。
馮如自信道“我們已經完成了試飛,十分成功,再花兩個月調試就是為了保險起見。”
李諭說“小心駛得萬年船,民航不同于軍用,非常忌諱出事故。”
李諭不敢給馮如施加太大壓力,就技術層面上講,馮如并不差,而且還有很多有經驗的歐美工程師。但產能沒法抱太大希望,國內的供應鏈太薄弱,只能維持非常基礎的生產規模。
但做到這樣已經非常不錯。
暫別天津,李諭回到京城,先去看看最近一屆留美學生的出洋事務。
這屆留學生中非常知名的有葉企孫、李濟等。
葉企孫不用過多介紹,清華大學物理系創始人,帶出了許多物理學家。
李濟同樣很厲害,不過他后來轉到了文史方向,取得的成果很顯著,比如最早進行了殷墟考古,讓商代研究提升了一個層次。
李濟指著一個沒見過的面孔問道“那人是誰,怎么也來了”
葉企孫說“今天來會堂的學生,自然是要留美的。”
李濟問“你認識”
葉企孫說“他去年剛拿了李諭院士主持的數學競賽一等獎,特批準予赴美留學。”
“原來不是清華的學生。”李濟說。
葉企孫搖搖頭“不是。”
李濟很好奇“做出什么題,能直接獲得留美資格這樣也太舒服了,我可是在清華學校念了整整八年。”
“難度蠻大的,”葉企孫在包中取出一個筆記本,“院士先生出的題目非常經典,我專門記了下來,你瞧一瞧。”
李濟端起本子,是個平面幾何以及三角函數的問題,上面畫著一個三角形,還有角平分線,題干只有短短兩行。
他沉思了幾分鐘,頹然道“毫無思路。”
葉企孫笑道“我解了出來,但時間遠超規定的限額。而且它僅僅是試卷中最簡單的一道。”
“這是最簡單的”李濟咋舌道。
“剩下的還要看嗎”葉企孫問。
“饒了我吧”李濟連忙擺擺手,“對了,你還沒說,他叫什么,哪里人”
葉企孫說“楊武之,安徽鳳陽人。”
“還是老朱家和老段家的同鄉,”李濟說,“要是能解出這些題,確實夠留美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