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站登上火車時,不少記者等著采訪采訪陸徵祥,不過直到火車快出發,他才卡著點來到車站,然后在隨從的護衛下迅速進入車廂。
火車先開往天津。
路上,陸徵祥突然找到李諭“院士先生,聽聞你們的航空公司已經有了前往東京的航班。”
“是的。”李諭點了點頭。
陸徵祥說“我要秘密搭乘這趟航班,前往日本。”
“去日本”李諭有些愕然。
陸徵祥說“具體不便明說。”
李諭也不需要問,于是說“現在只有一架飛機,可以坐四個人。”
“夠了,”陸徵祥說,“其他人坐輪船,晚點再到。”
“好吧。”李諭直接答應。
陸徵祥先去日本,估計是想跟日本方面就某些問題達成默契。
他是個老練的外交家,在舉國歡騰時同樣保持了一點清醒,很清楚決定和談成敗的關鍵不在中國而在日本。尤其是領土這個關鍵問題,陸徵祥決定盡量問清楚日本的態度,在巴黎和會上避免與他們發生沖突,畢竟此時青島已落入日本手中。
還有一個讓陸徵祥保持沉默的重要原因是,中日兩國已在1918年秘密簽署山東問題換文。這當中很多條款不僅不能讓國內民眾知曉,更不能讓歐美列強知道。
但日本之行不太順利,陸徵祥與日本外相內田康哉僅僅進行了一些口頭上的溝通,沒有形成正式換文,為此后的巴黎和談埋下了紛爭的伏筆,八成內田康哉這條老狐貍是故意這么做的。
更無語的是,陸徵祥逗留東京期間,代表團一只裝有重要文件包括中日秘密協議全文的箱子被盜。后來代表團在巴黎和會上失敗,這一被盜事件引起了軒然大波,陸徵祥也因此背上了沉重包袱。
陸徵祥走后,李諭對梁啟超說“任公看起來也組了一個旅歐考察團。”
梁啟超得意道“北洋政府里多少還有點我們研究系的人,他們給我撥了六萬元經費,到了歐洲,我可以為中國代表團做做輿論宣傳。”
李諭笑道“成了公費考察。”
“給的經費還是太少,我想看看歐洲的坦克、飛機、大炮,順便買回來一些。”蔣百里說,他還是掛念著這些大寶貝。
李諭說“不用著急,他們會賣的。要是運力足夠,甚至能買來大貝莎。”
“420口徑、攻破烈日要塞的那一款克虜伯榴彈炮”蔣百里問。
“沒錯,不過它太重,用不好只能成為活靶子。”李諭說。
“還是坦克與飛機更有新鮮感。”蔣百里說。
李諭說“英法德幾國應該囤積了上千架飛機尋求買家,這是最需要留心的。坦克的話也太重,拍點照片,搞點資料就夠。”
蔣百里關心的還有軍事理論“不止武器裝備,去了得研究研究德國到底是怎么敗的。”
李諭說“這個課題大了去,估計你要在德國待上一段較長時間。”
蔣百里說“不管怎么講,都是一場值得學習的大戰。”
李諭開玩笑道“簡直太值得所有人學習了”
應該說從一戰的索姆河戰役開始,現代戰爭再次回歸了“唯快不破”的原則。
只不過一直到二戰時期,只有最頂級的名將才能參透這個道理。所以丘吉爾才會說“將軍們總是為上一場戰爭做準備。”
一戰走過的坑,英法等國在二戰以更慘痛的方式又走了一遍。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95286855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