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炳湘大聲說“我可以用人格保障,要是不放人,我就是你們終身的兒子”
話到這份上了,學生代表們只好先復課,看看情況。
好在吳炳湘履行承諾,放了學生。他認為事情可以告一段落。
但這些只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再一次平靜罷了。
幾天后,北大重新召開了杜威的演講。
杜威有感而發“我欣賞你們的愛國熱情,表示肯定的態度。大學生為國家盡力,不顧利害,組織極大的團體,采取強有力的行動,我想那些在美國的華人看到后,也會深表贊同。這是共和國國民應該有的舉動,因為國家的興亡,責任全在國民。
“世界上無論共和還是專制,建設各項事業,全賴人民自己去辦,這對于共和國尤為重要。但要想有共和國的精神,必須有完善的教育,才能養成真正共和的精神。”
杜威不愧是搞教育的,最后又聊回到教育上,他接著說
“經過這樣的愛國運動,我想你們會更加熱衷于求學。因為外交問題,激起愛國心,就有了新動機,新動力,求學的意念就更強了。
“我認為,理智與情感并不是相反的,而是相成的。”
“情緒能幫助理智,鼓動理智;理智能啟導情緒,堅固情緒,不至流于盲目妄動或虎頭蛇尾。”
杜威講完后,李諭補充道
“杜威教授說得非常有道理,即便是愛國,也應該情緒與理智互相配合。
“救國救民,談何容易方法萬千,必然需要專門知識,不可能單依感情做事。
“要是單有感情而無知識,想講衛生而不知怎樣防止疾疫,想做買賣而不懂經營,肯定沒有成功的希望。
“所以感情必須受理智的啟導。
“有人會說感情在理智之先,也未嘗不對,因為感情是行為的原動力,但是一到實行,知識就更重要了。
“之前在上海我們聊起知行合一,如果感情堅定,再有知識,問題看清楚了,就能達到目的。”
反正李諭也對學生的運動表示了肯定。
原因嗎,當然是還沒結束。
梁實秋多年后也在文中提到過一些有意思的事情。五四后又爆發了幾次學生游行,梁實秋作為清華的學生跟著人群,他們遇見了一輛阻撓的汽車,不知道誰喊了一聲,大家七手八腳把這輛汽車給砸毀了。
對此,梁實秋是這么說的“我當時感覺到大家只是一股憤怒不知向誰發泄,恨北洋政府無能,恨官吏賣國,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地發泄了。在這股洪流中沒有人能保持冷靜,此之謂群眾心理。那輛被打的汽車是冤枉的,可是后來細想也許不冤枉,因為至少那個時候坐汽車而不該挨打的人究竟為數不多。”
最后一句話挺有意思。
章宗祥的兒子正好和梁實秋同一個寢室,五四后,他趕緊偷偷溜了。但還是很多學生涌進了他們的宿舍,把章宗祥兒子的床鋪搗爛了。
梁實秋覺得“不該這樣做”。
不過這些小插曲沒什么值得大驚小怪,因為相比學生們的小舉動,北洋政府丟掉山東的罪過不知大了幾百倍,沒必要轉移視線。
說到底,五四爆發就是針對日本的,針對他們蠶食山東,同時還有北洋政府不作為,是全中國對日本拼命擴張蠶食中國的普遍民怨反應。
十幾天后,學生運動又開始以更大規模的形式出現,即便被抓了上百人,還是有五六千學生繼續游行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