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壓力、密度現在能一句話同時聊到相對論與量子理論的,全世界沒幾個。”愛因斯坦很喜歡和李諭聊天,主要是他比較喜歡思想實驗。
李諭說“我一向認為,天文學下一步的發展只能與物理學聯系得越發緊密,此前日食證明光線偏折是與相對論相關的例子,而未來宇宙學的發展,更需要原子物理學。”
“我非常認可你的說法,”愛因斯坦贊同道,“只不過以后想在大學里學天文學,難度可就大了太多。因為在學天文的學生頭上,不再只有數學這個大太陽,還多了木星這么個小太陽。”
“遠不止小太陽這個01倍太陽質量的小紅矮星,雖然也會像恒星一樣發光發熱,但太微弱,甚至不如滿月明亮,輻射過來的能量也就002瓦左右,只比月光輻射強了五六倍而已,地球的溫度都不會受到太大影響。”
“這么說起來,至少應該是兩個大太陽的比喻才夠,”愛因斯坦笑道,“要是再多一個,成了三體,更不好說了。”
李諭說“照現在天文學以及物理學的發展,何止三個太陽。”
“哦這就說到我感興趣的一個研究方向了,”愛因斯坦放下雪茄,“我正在尋求一種方式,讓物理學不那么混亂,至少不會出現三個太陽自己運轉的局面。”
李諭很清楚他想說什么,于是問“你想統一相對論和量子理論”
“你不覺得那樣會很美妙嗎”愛因斯坦興奮地說,“我想尋求一種在數學上統一的場論,在這一理論中,引力場和電磁場僅僅被解釋為同一個場的不同分量或顯現。”
這就是愛因斯坦下半輩子一直為之奮斗的“大統一理論”了。
需要說明一下,這個時候物理學家僅僅發現了兩種力引力和電磁力。
引力可以用廣義相對論來描述。
電磁力在經典物理中可以用麥克斯韋方程組;在量子領域可以用量子理論來描述。
所以簡單點說,愛因斯坦就是想統一引力與電磁力。
不過作為穿越者,李諭知道愛因斯坦的方向錯了。
后世的科學家也一直在搞大統一理論,畢竟相對論和量子力學確實有很多難以調和的問題,尤其頭疼的是二者都對。
但想要搞大統一,引力肯定是最后一個被納入的。
在李諭穿越前,科學家已經統一了電磁力和強力、弱力。期間過程非常復雜,而且理論極為艱深,甚至已經不太好科普。
真要簡單點說,起碼得等楊振寧的楊米爾斯規范場理論問世,才能借之慢慢實現弱力統一;然后量子色動力學出現,再統一強力。
所以以前很多人比較疑惑,為什么明明楊振寧可以與狄拉克相提并論,卻感覺名氣連霍金都比不過,就是因為楊振寧搞的東西太復雜,純物理學專業才會接觸到,幾乎沒法科普,只能淺淺說一下重要性。
多說一句,狄拉克大神開創并不斷完善的那個標準粒子模型,是不包括引力的
總之,你能夠想象愛因斯坦選了多么困難的一條路了吧,基本是一堵“嘆息之墻”在面前。
但愛因斯坦不可能知道這些,依舊興致勃勃地說“我幾個月前同普朗克教授聊起,希望他能參與到將量子力學、電動力學和牛頓力學統一到一個邏輯體系中的研究中來。”
“普朗克教授怎么說”李諭問。
“他說有點興趣,但沒有時間,”愛因斯坦回道,“畢竟他的時間太緊缺,而且人到那個年紀,再搞科研確實不是時候。李諭先生,你也是一個少有的在物理學與數學中都很有見地的科學家,要不要參與到我的統一理論中”
李諭不知道咋拒絕,于是問道“你為什么這么肯定它們可以統一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