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因為我發現有幾個數學家提出的很有建設性的成果。”
他隨即給李諭講了講最近他的發現。
愛因斯坦之所以癡迷于大一統理論,可以歸因于這一連串的“失誤”,即他對一些數學成果的錯誤反應。
比如一個叫做卡魯扎的數學家,兩年前提出可以在愛因斯坦的四維時空理論中再加一個第五維,一個圓柱形的維度,沿著一個方向走,又會回到原點。
在數學上多加幾個維度都可以,關鍵是怎么尋求物理解釋。
卡魯扎把自己的論文給愛因斯坦看后,愛因斯坦非常欣賞,他已經從過往不重視數學變得極為看重數學了,甚至有點超過物理學的架勢。
但看一下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方程就知道,那是個包含10個分量的恐怖微分方程;而五維時空就要再增加5個分量,在數學上將異常困難。
不過這個角度也不能說錯,后來的弦理論都發展到11維了。
但弦理論和卡魯扎的方法不太一樣。
弦理論是1960年代,一個數學家無意間構造了一個函數時發現的,它可以用來描述強力過程中的一些散射情況。
緊接著大家發現200多年前大神歐拉就研究過,并給出了這個函數。
可以說那位數學家挖到寶了。歐拉大神這個函數最驚奇的地方就是,在函數之中,粒子可以被看作某種特定的空間延伸量,說白了就是一種弦。
真是哪都有歐拉的影子
說回愛因斯坦的遭遇,他還遇到了另一個數學家,給出了一些成果,用來解釋多余的維度,順便可以解釋解釋量子力學中所謂的“隱變量”。
愛因斯坦對這個結果同樣很關注,主要是他現在已經開始反對量子力學了,在他看來,量子力學之所以存在不確定性和概率論,只是因為有人類未發現的“隱變量”。
又是一個大坑因為后世的貝爾不等式實驗證明了“隱變量”不存在。
總而言之,這些都是更偏數學的角度,愛因斯坦在數學這條路上越走越遠,有那么一點忽視了物理解釋。
都是因為此前數學對他的相對論太重要,讓愛因斯坦矯枉過正了。
此后,愛因斯坦好幾次提出過“大統一”理論,媒體也大力渲染過,但無一例外被證實是不成功的。
李諭好整以暇道“我雖然懂廣義相對論,但研究廣義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統一就不是我的方向了。”
愛因斯坦有些遺憾“或許幾年后你會改變看法。”
李諭笑道“您也沒必要過于執著。”
只是簡單勸一勸,愛因斯坦不可能放棄對大統一理論的研究。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找書加書可加qq群88780506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