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峰當時就奇怪了,前三個‘不要’也就算了,后一個‘出身不好’是個啥意思?問清楚后才知道,跟官府和縉紳有瓜葛的不要——我滴個天,別人都是巴不得跟官府和縉紳搭上關系,東家卻是拼命撇清。
可就剩下那些窮苦的家伙,木木呆呆,兩眼發直,傻里傻氣。當年譚峰在宣府當差,手底下挑的都是家世清白的棒小伙,那里會要眼前這些廢物點心?
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一刻,東家把那些廢物十人一組拉來談心,說是什么訴苦大會。譚峰開始旁聽時真是如坐針氈,別扭死了,還被東家批評‘不能和群眾加深關系,不接地氣’。然后就是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一幕......。
什么‘訴苦大會’,分明就是比慘大會。一個人說完自己的經歷,絕對會哭。十個人說完自己遭過得罪,十個人一起抱頭痛哭。等所有人哭完,譚峰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些人淚流滿面的臉上表情豐富了許多,眼睛靈動了許多,一場痛哭把他們心頭壓抑的苦悶給釋放了。
原來‘訴苦大會’就是這個意思?
不......,最讓譚峰震撼的是東家的總結。這少年會把每個人受的苦都有條有理的解析一次,就是要把大伙為什么受苦這事講明白,講出道理來。
說實話,每次聽東家做總結,譚峰都猶如經受當頭棒喝。他從來沒想過‘為什么有人會破家毀業,為什么有人會賣兒賣女,為什么有人會備受欺辱’,他過去對這類事情看不過去感到憤怒,卻總覺著這就是有人倒霉而已。
可真實的情況是什么?
因為老百姓沒有話語權,申述無門。
因為窮人都是睜眼瞎,被人欺負了都不知道咋回事?
因為掌握權力的人都相互勾結,而受到欺辱的人是一盤散沙。
旁聽了幾次訴苦大會后,譚峰對少年東家佩服的是五體投地。這些話這些道理他都懂,可就是沒辦法像東家那樣說的清清楚楚。而等東家說完了,所有人都有種恍然大悟的痛快,就如同心頭苦悶多年的疑惑終于得到解答。
所謂‘明事理’不過如此。
有不少人最后都會問——既然知道自己為什么受苦,可也沒辦法呀。天底下窮人都是如此,東家有什么辦法幫我們?
東家年齡雖小,可在這個問題上賊的很。他不直接說,只是讓大伙自己想,自己看,頂多就是誘導性的說當初額赫庫倫的二十多奴隸原本多慘,自從跟了自己都過上了好日子——這擺明就是說跟著東家才是出路嘛,還偏偏要人家自己琢磨,自投羅網。
這玩心眼都玩出花了。
訴苦大會多開幾次,那些又蠢又笨平日木木呆呆的廢物點心也開始動腦子了。他們白天上街巡邏,晚上點燈學習。這些人或相互照顧,或彼此爭吵,或矛盾相向。可只要不鬧的太過,東家竟然不管,還說什么這是‘充分表達各自意見,相互磨合,是團結的過程’。
簡單一句——有問題不能憋著,更不能強行壓制,該釋放的時候還是要釋放的。
就憑這么些官老爺從不關注,從不在意,從不搭理的人群,東家愣是把撫順城西十幾條街,幾千人口的地盤管理的井井有條——作奸犯科的少了,街頭巷尾也干凈了,鄰里矛盾還少了,大家都變得安分守己。因為不安分的不是死,就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