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路途順利,可自打啟程以來,老李頭看到的聽到的可是超過自己過去幾十年的見聞。他以感嘆的語氣說道:“老漢我原本是遼陽的莊戶人家,去年逃難到了復州,得大帥收留才讓全家活下來。這一年以來,日子過的就好像做夢一般。
今年地里的收成極好,大帥又免了賦稅,花錢收購糧食也很公道。市面上各種貨物也辦的極其妥帖。這才一年,老漢全家的日子比逃難前還好。老話說的好,吃水不忘挖井人。咱不能忘了這都是大帥的恩德。老漢我活了六十好幾,就想著說什么也要來給大帥磕個頭。
這一路上,好些人知道我要來尋大帥,都請我也幫他們給大帥磕頭問好。還有不少人把自己家傳的寶物都拿出來,托我給大帥送過來。”
老李頭帶著大包小包,也是挺不容易。他到了天津覺著馬上就能見著大帥,心情放松下把什么事都說了出來。說著說著,他竟然兩眼淚汪汪,不停念叨如今日子的好,還講述一路上見到的奇聞異事,又痛罵有外敵入侵,更說自己帶著無數人的重托,不能辜負。
老員外和他學生聽得入神,越聽越是臉色凝重。他們對遼南四衛有過諸多猜測,對報紙上的文章卻又不敢全信,只覺著那些花團錦簇的新聞只怕得打些折扣。可聽了這老李頭的話,他們都深感驚訝——‘革命軍’對地方治理的未免太好了,百姓民心盡歸其有。
這老李頭一路行來只為謝恩,甚至不惜漂洋過海,遠涉重洋。這等想法和毅力不管是那朝那代都是足以載入史冊的壯舉。這事若是發現在明廷,朝野上下必然要上書祝賀這四海升平,百姓安康的太平年景——老李頭肯定會被冊封受賞,名垂青史。
老員外幾乎不能相信這事就發生在自己眼前。他又細細問了許多,旁敲側擊的打探當今復州的情況,希望得到這故事中的漏洞破綻。可問的越多,他越是心驚。最后只能扭頭看向自己身邊的學生問道:“初陽,你覺著此事……。”
一旁的書生也是驚訝,卻只能反過來安慰道:“老師莫急,此事回頭再慢慢商議。我們來此可是有正事的。”他又回頭對老李頭笑道:“老人家既然到了這演武場就無需再跑了,隨我等一起便好。今日這場熱鬧也是難得,想來定能令人大開眼界。”
“什么熱鬧?”老李頭也奇怪演武場是怎么回事?這里被成千上萬的百姓團團圍住,甚至需要大量民兵組成人墻來維持秩序,而演武場里頭大概有好幾個足球場大小的面積卻還空無一人,似乎即將有什么大戲上演。
書生呵呵幾聲,帶著點苦澀的意味說道:“兩日前這天津的報紙出了個大新聞,說是天津周圍之敵蠢蠢欲動,為震懾宵小特意舉辦這公開的大軍演武。連搞七天,每天上午下午兩場,允許任何人前來觀看,只為彰顯‘革命軍’武力。我師生二人于是來湊個熱鬧。”
“哦哦。”老李頭聽了就當真,也就跟著這師徒倆湊一起,擠在這演武場外觀看。
‘革命軍’為了讓百姓能看個真切,在演武場周邊設置了大量臨時的觀看臺階。有些是堆土而成,有些是木頭搭建,總之在場看熱鬧的人數至少上萬。不過會場組織的挺好,也算亂而有序。
老李頭看的這是下午場,十四點左右方才開始。一進場便是整整三個長矛和火銃配合的步兵方陣,四百多人舉著旗,打著鼓,列隊而進。這方陣一出現,原本嘈雜的人群立刻安靜,所有人都豎起耳朵聽那遠遠近近不斷傳來的號令和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