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賀低語。
王恢是皇太后派系中最重要的軍事將領,皇太后主導了馬邑伏擊戰,實際執行人則是王恢。
“王恢大人是打伏擊戰的性子,他打不了正面戰!”
等到公孫賀補充了一句,張學舟才忽地回神了過來。
如果是李廣負責斷后的第四波,發現戰況轉變后有七成概率迎面沖撞,哪怕死傷一兩萬人也要完成合圍。
但大漢朝廷過往都是守城的將領,這種將領的性情偏于求穩,想讓這種守城將領主動出擊幾乎沒可能。
王恢不是李廣那種沖殺的將領,也并非程不識這種守舊守城派系,而是介于兩者之間。
如果占據優勢的情況下,王恢必然奮起,但王恢做不到劣勢下的沖撞,哪怕知曉兇國軍團在撤退,后方又有大漢軍團追趕也是如此。
“這是縱虎歸山,沒有拼狠斗死這一波人,他們往后必然卷土重來,我們以后付出的代價會更高!”
新帝臉帶憤怒,將撿回來的假赤霄劍擲在地上。
相較于大漢朝廷不足百年的累積,道君這種存活千年的修士見識是何其多。
他們的傷勢難于愈合,道君身體受創大概率能復原。
如果不能趁著三大圣地之主逃亡的這個機會作戰,兇國以后必然卷土再來。
只要剪除這些輔助圣地作惡的爪牙,這些圣地之主就會成為孤家寡人的大修士,四處作惡逞兇難度會大幅度提升。
新帝恨王恢等人不爭氣,他更恨自己動用不了真正的赤霄劍。
但凡他當時手持的是赤霄劍,道君被斃命的概率會非常高。
創傷和殺死的概念完全不同,但凡道君死掉,曳咥河圣地人心渙散后的內亂就不可阻止,這也會引發兇國各部勢力角逐。
而這更是會樹起大漢王朝強大的名聲,會讓諸多人不敢招惹。
最大的目標因為人力不可及沒有實現,次一籌的目標則是將領的保守觀念而失之交臂。
新帝感覺自己腦袋都要炸了。
這是一次很差勁的伏殺戰,但確實誕生了兩個天大的機會,可沒有一個機會真正抓穩了。
他們離成功差了一步之遙。
如果道君再次卷土重來,新帝很確定對方不可能再掉以輕心,也不會一刀殺兩方穿射四人,而是會直接了當斃命對手。
但凡這種行為來來回回數次,沒有誰能吃得消這種操作。
而且這些人還擁有陽魄化身術,雖新帝連續擊潰道君和燭九陰的化身,而董仲舒又能以風術切割,但新帝耗費的符箓并非所能簡單拿出,他是真壓了身家在爭斗,董仲舒的風術水準沒有幾個人擁有。
只要思索清楚這其中的種種,新帝就多了幾分焦躁,皇太后等人創傷更是加劇了他心中的情緒。
太皇太后身體沾染煞氣后不斷轉移權力,皇太后身體被創傷后必然同樣如此。
再也沒有人可以名正言順束縛新帝,但新帝接管一切后發現自己并沒有想象中的快樂與自由。
哪怕成了朝堂上一言九鼎的帝王,他依舊被困在種種關聯中。
以前有太皇太后、皇太后遮擋了這種關聯,從而讓新帝感覺只有無盡的權力之爭,而眼下是他親自面對才發現這種束縛并沒有斬斷,反而較之過往更危險致命。
“固守是等死,我不能按父皇的路走下去!”
道君的報復懸在頭頂,新帝不想重復景帝遭遇燭九陰的人生。
他需要激進的人才,也需要進行破革,將過往韜光養晦的規則都推倒,從而才有可能迎來新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