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淵之盟后,遼國將莫州、瀛洲還給了宋朝,所以實際上,燕云十六州中真正需要收復的其實是十四州。
六月十五這天,趙宗全在拜將臺舉行了隆重的誓師大會,桓王趙英策為主帥,顧廷燁為冠軍大將軍率領三萬騎兵,秦浩為輔國大將軍率領殿前司七萬大軍,此外還有英國公、成國公率領二十萬禁軍,統兵三十萬,詐稱八十萬,出兵燕云。
戰爭機器在這一刻滾滾而動,沿街送行的百姓出城十里相送,所有人都在期盼這一戰能夠一掃之前的恥辱,將燕云十六州徹底收復,從此大宋可以不再受到遼國的侵擾。
這絲毫不亞于一場立國之戰
秦浩在送行的人群中見到了余嫣然跟孩子們,嵐姐兒已經爬到了車頂,在下人驚恐的表情中,正沖秦浩瘋狂揮手。
一路快速行軍,到達莫州之后,趙英策下令原地修整,一方面是長時間的快速行軍已經讓大軍十分疲憊,一方面遼國已經派遣重兵馳援燕云,已經沒有打對手一個猝不及防的機會。
而遼國的騎兵機動性強,來去如風,大宋總共也就三萬騎兵,野戰很容易被遼國騎兵拖垮。
趙英策將所有將軍級別的將領全部請到中軍大帳。
“如今遼國已經派遣二十萬大軍馳援燕云,再加上本地守軍,兵力比我們只高不低,而且絕大部分都是騎兵,諸位有什么看法”趙英策語氣凝重的問。
英國公正色道“桓王殿下,兩軍交陣向來以正合,以奇勝,如今已經沒有了出奇制勝的法子,還是按照原定計劃,出兵涿州,直抵幽州,一旦攻克幽州,便能利用幽州復雜的地勢,大大削減遼國的騎兵優勢。”
這個提議獲得了一眾老將的認同,趙英策卻是眉頭緊皺“只是,我騎兵極少,從莫州到涿州一路上一馬平川,遼國絕不會放任我們輕易抵達幽州,一路派遣騎兵襲擾,再在涿州以逸待勞,我軍豈不是正中下懷”
英國公正色道“殿下,遼國的騎兵優勢是擺在明處的,不論我們走哪條路都會遭到騎兵襲擾,邊軍士卒有應對的經驗,我軍勢大,又有顧候三萬騎兵策應,不需要太過擔憂。”
趙英策下意識的看向秦浩,見他的目光正落在地圖上,于是問道“秦侯又何想法不妨說出來大家一起參詳一番。”
秦浩微微躬身,隨后沖眾人拱手道“諸位可還記得明州水軍”
眾人都是一怔,此次趙宗全也是下了血本,將明州水軍調來為三十萬大軍供應糧草,這件事在朝堂上也不是什么秘密了。
面對眾人的疑惑,秦浩手指落在了地圖上“不如分一支偏師,配合明州水軍由渤海沿漳水入桑干河轉道高粱河,直插幽州背后,兩軍夾擊。”
“遼國水軍示弱,必然不是明州水軍對手,一路上這支偏師定然會耗費遼國大量兵力布防,也能有效緩解大軍的壓力。”
趙英策聞言不由眼前一亮“好,此計甚妙,諸位覺得如何”
英國公等老將低聲討論了一陣。
“可這支偏師深入敵后,有孤軍深入的風險,若是一時不慎”
秦浩主動請纓“桓王殿下,末將愿往。”
趙英策有些擔憂,卻又找不到比秦浩更合適的人選,畢竟在場的除了顧廷燁之外,都是邊軍壓根沒接觸過水軍,讓他們去指揮明州水軍完全就是瞎扯澹,何況明州水軍又是秦浩一手組建起來的。
當天夜晚,秦浩就帶著四萬大軍在夜幕的掩護下,神不知鬼不覺的離開莫州,前往渤海與明州水軍匯合。
而趙英策的主力軍則是在修整兩天之后,重新開拔,挺近涿州,就在大軍開拔后的第三天,一隊數百人的騎兵就繞到大軍后方襲擾糧道,好在顧廷燁早有準備,分出了一部分騎兵保護糧道安全,在以多戰少的情況下將這支數百人的騎兵全殲。
這次勝利也給了大軍一些信心,不過熟悉遼國戰法的英國公等人并沒有放松警惕,進入涿州境內,宋軍的補給線也會變得越來越長,顧廷燁也不可能分出太多騎兵保護糧道,而且遼軍騎兵更加熟悉地形,這次不過是有心算無心,下次就很難再全殲對手的騎兵了。
也正如英國公所料,隨著補給線的拉長,顧廷燁派出去的三千騎兵也沒有辦法面面俱到,運送補給的隊伍多次受到襲擾,糧食被燒的情況時有發生。
同時大軍的進度也不太理想,一路上遼國的騎兵越聚越多,這些騎兵也不進攻,就這么時不時的出現在大宋士卒面前,給大宋士卒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