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爺,您還會制丸藥啊”
晚上下班后回到孫家,李源就被老爺子趙云正叫去了倒座房,并說出了今天的教學目標,李源驚喜道。
上輩子他上學的那會兒,中醫中藥可是分了家的。
趙云正鄙視道“中醫不會自己制藥,也有臉自稱中醫小子,甭看你聰明學的快,你還差的遠呢。”
這半月,趙云正體會到了女兒趙葉紅所說的,妖孽一般的天賦是什么意思了。
李源不是京城四大名醫施今墨施老那樣,一學就悟繼而精通的天才。
但只要一項手法李源入了門,那么再往后每一次施針,都能發現他在穩步的進步中。
雖然進步的幅度沒有那么夸張,比不上施今墨、蕭龍友、孔伯華、汪逢春他們那樣驚才艷艷,中醫圈內,這四人幾乎已經被神化了
但趙云正這樣的老中醫卻知道,李源的這種天賦才是真正的后勁無窮。
盡管距離針灸手法大成還有很遠的路,可李源所需要的,也只是時間和勤奮而已。
而這兩樣,李源都不缺。
針灸的套路其實并不難,難的是銀針的運用于心,尤其是對氣感的理解把握,這幾乎沒有止境。
趙云正原本并不覺得他將甲乙針經上所錄針法囫圇吞棗的灌輸給李源能有什么大用,但現在看來,李源還真有可能成為他的衣缽傳人。
傷寒派趙家這一支的中醫傳承有希望繼承下去,并發揚光大,老頭兒心里甭提有多滿意,也就愈發愿意將知識悉數傳授。
“丸、散、膏、丹是中藥的四種基本劑型,最難做的,就是丸藥。”
“泛丸不僅是個力氣活,還很考驗人的耐力和執著。”
“把一斤的藥粉,泛成細小均勻的藥丸,整個過程需要一個時辰左右。”
“起模、加水、加料、泛制、篩選,全靠這個藥匾,依靠臂力完成。”
“小子,看清楚了,我們趙家制丸藥不外傳的秘訣,關鍵就是對藥匾全方位滾動。用手腕帶動手臂,手臂帶動大臂,大臂帶動腰,整個人都動起來。看著簡單,實則差之分毫都不成。力道不正,藥粉不勻,則藥效不均。”
“我年輕時也曾想過偷懶,試過改良,折騰了好幾年,可不管怎么試,這力道差一點,丸藥就是制不好。”
“你什么時候把這套搖法學會了,丸藥就算是入門了。每一種藥丸,搖多久,用多大的力,這里面都有講究,對生藥的特性要熟知總之,里面的學問大著呢,你慢慢學吧。”
李源沒說的,脫去外褂,擼起袖子開干吧。
這些絕招,內行不告知,外行抓破腦袋都難摸索出來。
什么叫門派絕學這就是
他干的起勁兒,老爺子在一旁教的也有精神。
老頭兒說的沒錯,聽起來只是力氣活兒,機械簡單,但真干起來,門道確實不少。
中醫還真玄乎,聽脈要聽勁,針灸要感受氣感,這泛丸藥,還講究控制力道的均勻。
也難怪這條路難像西醫那樣通過醫學院擴招傳播開來,對天賦的要求太高了
李源用了近三個小時,飯都沒吃,才滿頭大汗的泛好一藥匾左金丸,得到的卻是差評。
“左金丸出自丹溪心法,有瀉火、疏肝、和胃、止痛之效。藥效雖好,但藥材卻簡單。一劑不過六兩黃連,一兩吳茱萸,這是藥份比例。哪怕成丸了,也要大體不差這個比例。你自己來嘗嘗看,制出來的丸是不是這個比例”
趙云正搖頭說道,面上失望,心里卻很開心,已經很不錯了,比他當年強的多。